摘要:
我公司2500t/d生产线采用的是Φ4.0m×60m回转窑,窑头和分解炉分别使用丹麦史密斯公司生产的Duofex三风道燃烧器和普通单风道燃烧器,冷却机为NC-III新型控制流推动篦式冷却机。
2003年1月投产初期,用本地烟煤很快实现了达标、达产。2006年,随着煤价的日益提高,本地烟煤和无烟煤的差价越来越大,熟料成本越来越高,为此,公司决定从7月起用本地无烟煤(价格低、灰分高)和陕西烟煤搭配使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1 本地煤和陕西煤煤质情况
本地煤和陕西煤煤质情况见表1。
表1 本地煤和陕西煤煤质分析
类别 Mad/% Aad/% Vad/% Sad/% Qgr,ad/(kJ/kg) 本地烟煤 0.56 25.17 23.42 0.26 24672 陕西烟煤(原煤) 1号矿 3.48 12.37 27.76 1.63 26650 2号矿 4.28 18.22 26.86 0.60 23840 本地无烟煤(原煤) 1号矿 0.93 27.86 12.11 0.83 23811 2号矿 0.59 36.93 10.48 0.22 20581 出磨煤粉 1号样 3.72 21.99 23.99 1.03 23580 2号样 1.62 28.34 19.56 0.88 21346 3号样 3.38 25.17 23.53 0.97 23740 4号样 2.8l 24.56 24.45 0.94 23309
从表1看出,陕西烟煤的Mad很大,和本地无烟煤搭配后,要想控制煤粉主要指标灰分、挥发分及发热量和原来变化不大,出磨煤粉Mad就要高达3.0%左右。为尽量减少煤粉水分高对煅烧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下达了出磨煤粉指标(见表2)。
表2 出磨煤粉控制指标
Mad/% Aad/% Vad/% St,ad/% Qgr,ad/(kJ/kg) 0.08mm筛余/% ≤3.0 24.0±2.0 23.0±2.0 ≤1.0 23000±2000 ≤3.0
2? 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2.1主要问题
1)出磨煤粉水分难以控制,合格率90%,虽然提高出磨温度至65~75℃(原来55~65℃,出磨水分就很容易控制在1.0%以下),水分有时仍高达5.0%,烧成带温度低且难以控制,窑况不易稳定,副窑皮忽长忽消,造成熟料中黄块较多。
2)黑火头长,窑内发浑,二次风温比原来(1100±50) ℃低50℃左右,造成煤粉燃烧不好,CO报警频繁。
3)结后圈、结球,黄心料增多。
4)窑日产量降低,标准煤耗大幅上升(见表3中2006年7-9月生产数据)。
表3 2005~2008年部分指标对比
时间 ? 出磨煤粉分析 出磨煤粉指标 窑产量/ (t/d) 标准煤耗/ (kg/t) 28d抗压强度/MPa Mad/% Aad/% Vad/% Qnet,ad/ (kJ/kg) 细度/% 水分/% ? ? ? 2005~2006-06 0.78 24.92 23.59 24720 ≤6.0 ≤1.0 2850 108 58.5 2006-07~09 1.87 29.59 18.26 22235 ≤3.0 ≤3.0 2680 123 52.1 2.56 23.85 24.26 23580 ≤3.0 ≤3.0 2700 121 54.2 3.64 23.49 24.64 23822 ≤3.0 ≤3.0 2650 125 53.0 2006-11~2008-09 2.60 24.57 23.37 22682 ≤2.5 ≤3.0 2900 115 56.2
其中用第一组配煤,水分较低(Mad=1.87%),但煤灰分较高、挥发分偏低,窑内煅烧温度很难提高;第三组配煤挥发分不低,但水分偏高(Mad =3.64%),窑内煅烧温度仍很难提高。用这两组配比的煤煅烧熟料升重低、fCaO高,虽然熟料各组分变化不大,强度却下降较多,窑台时产量被迫降低,标准煤耗升高。
5)分解炉出口和C5出口温度倒挂,C4、C5锥部及下料管结皮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