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下,伴随自身工艺、设备的不断提高,建设方案的不断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效能的有效统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增水泥产量2.5亿吨,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的产量占70%以上,书写了中国水泥工业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水泥工业取得的好成绩与水泥业者的拼搏奋斗是分不开的,更与水泥工业环保技术和装备的技术进步分不开。伴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中国水泥工业环保技术和装备经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3个方面的转折。
一是环境综合治理从满足立窑生产线为主转向以满足新型干法生产线为主。上世纪,水泥立窑产量超过水泥总产量的70%,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多数立窑企业的环境综合治理逐步得到改善。但是,由于立窑企业规模小、能耗高,逐渐随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而萎缩。立窑企业的环境治理单机设备小、吨水泥环保设备投资高、运行费用高,导致一些企业的环保设备一直没能有效地稳定运行。同时,立窑企业的环境治理只注重治理粉尘,忽视了硫化物和氮化物等对环境的危害。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促进了水泥环保设备的技术发展,水泥环保装备的大型化、运行的稳定性和运行费用的降低均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转变了将环保设备视作辅助设备的观念,环保设备取得了与主机设备一样重要的地位。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经历了《GB4915-1986》、《GB4915-1995》、《GB4915-2004》3个阶段,污染排放限值不断降低,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了污染物防治技术进步与设备质量的不断提高,满足了大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高的要求。环保观念的转变使水泥从业者不仅重视环保的经济价值,更加注重其社会价值,把环保设备的使用提高到创造价值的观念上来。
三是从技术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并出口国外。国内的电、袋除尘器经历了引进和消化的过程,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装备。除尘器的主要配套件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在配合水泥技术的出口过程中,以性价比的优越性逐渐占领了部分国际市场。
但是,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装备的加工质量方面来说,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水泥环保还落后于中国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在实现节能减排、配合水泥工业资源再利用、实现绿色水泥制造的关键任务面前存在着滞后的现象。由于存在着大量小企业的恶性竞争,众多环保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环保技术含量及设备质量受到影响,使设备运行不能真正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反而增加了水泥企业的运行成本。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作为年水泥产量多年来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的水泥生产大国,在水泥环保的发展方面,首先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以造福于全人类,同时也要为促进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促进绿色水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国水泥工业必须实现3个方面的突破与跨越。
一要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和提升装备水平。水泥行业环保的目标应该从单纯满足污染达标排放转向适应水泥工业发展的新技术发展方面。要解决水泥行业全方位的节能减排带来的环保新问题:如何适应大范围余热发电技术使用所造成的窑头窑尾烟气工况变化,提高除尘设备的运行质量;推广各种可燃工业废料和生活废气物替代化石燃料生产水泥熟料时所产生的废液和重金属污染的处理;配合水泥工业应用二氧化碳捕集技术(CCS)后,对除尘工艺和设备的要求等。
二要不断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和装备质量。水泥厂环保设备不仅要满足环保排放浓度,还要做到低阻高效,实现长期稳定的运转,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尤其是降低除尘系统运行费用,提高配件的使用质量,需要环保从业者的不断努力。在关键技术,如电源、脉冲阀、滤料方面有所突破,同时也需要使用者提高维护技能。这些对除尘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由于水泥生产线规模越来越大,除尘装备也越来越大型化,用户选择环保设备的时候,不能过分关注装备的价格,更要注重装备的使用质量,以达到实现稳定高效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要将政策法规、技术、管理融入环保技术和装备的开发、生产和使用中,促进水泥工业安全有效地生产。水泥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并不代表装备应用水平的提高,水泥生产工艺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在应用和维护方面需要更多的积累,需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水泥工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节能减排、混合水泥、协同焚烧可燃物质、二氧化碳捕集储存、生物质燃料联产,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如何在保证环保达标排放的前提下,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提高除尘工艺和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是中国环保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环保工业的参与者,在科研、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等方面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