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众所周知,立窑水泥生产过程中,配煤既是配热过程,也是配料过程。配煤量不仅影响熟料烧成温度的高低,同时还对熟料三个率值和矿物组成有影响。
通常,配煤时主要考虑原材料易烧性、工艺条件、立窑操作习惯以及窑型等因素,无疑这是正确的,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以下有关配煤的三个问题被忽视,现作一论述,供参考。
1 窑内通风
一般认为:采用高饱和比、高配煤的配料方案,机立窑即可生产高标号熟料。但笔者在某厂机立窑上采用高饱和比、高配煤配料方案,生产的熟料(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见表1),经物理检验其强度竟然极低(见表2),安定性用沸煮法检验为溃的现象。
表1 熟料化学成分及矿物组成?
烧失量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ΣfCaO%
0.60 21.26 4.84 4.39 66.01 1.88 98.98
C3S C2S C3A C4AF KH ?KH- SM?? IM%
2.41 0.96 0.92? 2.30 1.10? 1.40 14.63 5.3813.35
表2 熟料物理检验结果
细度/ 初 凝 终 凝 抗折强度/Mpa 抗压强度/MPa安定性 %
h min? h min? 1d? 3d? 28d? 1d? 3d? 28d
6.2? 1:563:041.9 3.5 5.8? 9.2 18.6 38.8
从外观看,该熟料致密块状多、深灰色,似乎质量很好,但击碎块状,里面颜色显浅棕色,且质脆。经分析是配煤量过多,加之窑内通风不良,造成还原气氛严重,处于“死烧”状态所致。同时出现C3SC2S+CaO反应,产生二次fCaO。因通常采用甘油、苯甲酸的方法,无法测出二次fCaO,故表1中fCaO含量较低,C3S含量高是一种假象。了进一步确认分析结果,用该熟料制作光片,在反光显微镜下观察熟料矿物晶体的形状,对照表明,属于A矿的假象。
查明原因后,配料方案除配煤量减少1%外,其它均保持不变,操作时尽量采用浅暗火全风操作,所生产的熟料标号高达#580以上,烧失量<2.0%,fCaO <4.0%,安定性检验结果为合格或弯曲。
此外,为了避免还原气氛现象发生,除在配煤配料时注意外,还可通过观察烟气颜色来判断,一般还原气氛严重时,烟气颜色略带棕黄色,这时对配煤应作相应的调整。
2 燃煤品种
立窑高温带厚度取决于煤的燃烧速度,而煤的燃烧速度与煤的挥发分高低、煤灰熔点及熟料高温熔体粘度高低等性能有关。不同煤种挥发分、固定碳含量及发热量有很大差别,其燃烧速度相差亦很大。
山西阳泉煤,其挥发分一般在9%~13%,固定碳60%~65%,发热量25 080 kJ/kg以上。但由于该煤燃烧速度过快,用其烧制水泥时往往造成立窑底火薄,生产不稳定,产量较低,质量不稳定。机立窑使用这类煤生产,除配料上适当降低饱和系数、增加熔剂物以提高熟料高温熔体粘度、使底火层变厚外,还应考虑到这类煤挥发分较高,热损失较大,故熟料烧成热耗应取高些。
福建漳平的含石墨性质煤,其挥发分一般在5%以下,固定碳65%~75%,发热量28500 kJ/kg。由于该煤燃点高,燃烧速度极慢,用它烧制水泥往往造成上火速度慢,底火拉深,有时甚至出现卸红料现象,产量不高且熟料质量不理想。对福建漳平地区而言,当地煤较山西阳泉煤具有煤运距短,各项费用较低的优势。为降低生产成本,笔者在机立窑上使用这类煤进行一段探索后,认为常规的配煤量,除采用高饱和比高铁的配料方案,以提高料球的上火速度外,还必须尽可能采用浅暗火全风操作,减少化学不完全燃烧的热损失,避免通风不良产生还原气氛。
福建龙岩的煤,一般挥发分在4%~8%,固定碳63%~68%,发热量约在21000 kJ/kg~24000kJ/kg,用其烧制水泥熟料,在配料配煤上要求不高,适应范围广,常规的配料配煤、操作习惯能满足工艺要求,用它所生产的料球上火速度适中,底火层约70 cm~100 cm,且非常稳定,在输送条件允许下,一般可全风操作,所以立窑产量高,熟料质量好。
另外,由于煤种类不同,煤灰熔点也不同,它对立窑煅烧关系亦十分密切,煤灰中Fe2O3、MgO、 CaO含量越高,煤灰熔点越低,生料出现液相温度越低,熟料烧结温度越宽。经实践总结,比较理想的立窑用煤应为:挥发分为5%~10%;发热量20000 kJ/kg~25000 kJ/kg;具有低的煤灰熔点和粘度,且煤灰Fe2O3含量应大于10%、SO3含量应大于2%。
3 窑面观察
立窑水泥生产配煤量是否适当,除通过化学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外,还可以从啮火的火球红亮程度、窑面料球烧结情况来判断,并据此适当调整配煤。
一般窑温适宜时,料球烧结良好、有块状且可击碎,火球亮红色、不塌边、不严重粘边,可保持该配煤量;窑温不足时,火球暗红色.(作者:陈永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