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正式揭牌,從此,我市經濟建設和城鄉發展駛入快車道。直轄15年,投資力度大,建設項目多,經濟發展快。固定資產投資從1997年的321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9000億元,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從1997年的151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1428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4.90%和15.50%。水泥作為拉動的產業,我市水泥產量從1997年的971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5500萬噸左右,年均增長13.00%。水泥工業為重慶城鄉交通暢通、重慶巨變、生產生活居住環境改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重慶水泥伴直轄成長值得可歌可賀。
一、大規模地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為發展先進生產力騰路。
歷史原因所致,十余年來,一提到水泥企業,人們的腦海中往往浮現“煙塵滾滾,黑水裂山”的場景,“三高”(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成了水泥工業的代名詞。不可否認,自1985年貫徹“大家辦建材”方針后,我市出現了“村村冒煙,縣縣辦廠”實情。這些水泥廠的特點規模小(1~4萬噸)、分布廣(36個區縣)、工藝技術裝備落后(土旦窯、機立窯、干法中空窯、小濕法窯),粉塵排放多。人們是這樣評價水泥廠的:“出門要戴帽,進屋要關窗”;“走路要打傘,吃飯要蒙碗,睡覺要蒙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重慶直轄后,在國家政府指導下,重慶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淘汰步伐明顯加快。據不完全統計,“九五”到“十一五”共取締水泥企業34戶,關閉水泥企業80戶,淘汰各種落后水泥生產工藝線377條,共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436萬噸;“十二五”期間還將淘汰70余條水泥生產線,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230萬噸。到2012年底,全市處在大山深處立窯水泥產能僅為600萬噸左右,落后產能退出歷史舞臺已無懸念。
二、大規模地調整技術結構,為先進生產力占領市場奠基
新型干法水泥窯外分解線,是當代水泥工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特點:規模大,能我耗低,消耗低,污染小。直轄之前,我市沒有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通過“九五”的探索試點、“十五”的大發展、“十一五”的強力擴張,“十二五”完成續建,到2012年底,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達到55條。(其中2500t/d以上新型干法生產線達到48條,占全部新型干法生產線總產能的86.2%)。新型干法水泥產能達到7300萬噸,將占全市水泥總產量能的92。左右。加之“十二五”要遏制增量,到2015年,我市新型干法水泥將達到96%以上。
三、大規模地治理水泥企業環境,為蘭天白云、青山綠水出力。
憑借2002年和2008年兩次換(發)水泥企業生產許可證的東風,并結合貫徹GB4915一2004《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水泥企業治塵、治煙氣、治污水,總投資10億元以上,生產的老企業落后工藝設備不拆、污染物排放不達標不換證;新建企業環保驗收不合格,不予發放排污許可證和水泥生產許證等措施,水泥企業內外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重慶水泥企業粉塵排放巳經達到和接近歐州標準;企業無廢水排放。水泥企業天藍、樹綠巳成為現實。2012年2月8日,重慶日報記者張軍興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深入忠縣重慶海螺水泥有限公司采訪,以他的所見所聞,刊發了:“重慶海螺水泥廠像花園一樣”的新聞報道。重慶海螺水泥是當前重慶水泥的一個縮影,也是重慶水泥的真實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