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業跨入“十二五”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水泥行業準入條件》、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扶持全省水泥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鄂政辦發〔2011〕32號)以及即將出臺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等文件。“十二五”期間, 我省水泥工業將以“控制增量、優化存量、節能減排、技術提升、兼并重組”作為水泥工業今后發展方向。
一、湖北水泥工業的發展態勢
湖北水泥工業在“十一五”結構調整的基礎上,跨入“十二五”仍然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
一是水泥產量穩步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11年全省水泥產量9517萬噸, 增長6.1%;水泥熟料產量5724萬噸, 增長6.8%。同期,規模以上水泥企業131家(全省水泥企業共161家)的水泥工業產值452.55億元,增長61.65%;銷售產值435.27億元,增長40.74%;實現利潤49.67億元,增長 154.67%。經濟效益提高既是社會投資和市場的拉動,更重要的是體現結構優化后內部潛能的釋放。
二是行業結構繼續優化,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2007年至2010年,全省共計關停小水泥企業(生產線)230家,淘汰落后水泥產能3418萬噸。截止2011年底,全省新型干法熟料生產企業35家,熟料產量5152萬噸,累計增長率12.9%,新型干法熟料產能占90%。截止2012年4月,全省有60條新型干法線,它們主要集中在大型骨干企業中:華新水泥公司(下稱華新)19條,葛洲壩集團水泥公司(下稱葛洲壩)12條,湖北亞東水泥公司(下稱亞東)、湖北京蘭水泥集團(下稱京蘭)各有4條。這四家企業新型干法生產線占全省65%,其在湖北境內水泥產能逾5000萬噸,約占全省水泥總產能的60%。湖北前十位的水泥企業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80%以上。
三是“轉型升級” 開始成為行業的共識,新的舉措正在部分企業中探索。
兼并重組正在按照市場條件展開。華新近兩年在省內收購了長陽三源、房縣鉆石、鄖縣金龍及鶴峰水泥公司等4家新型干法水泥企業,其年水泥生產能力超過3000余萬噸。葛洲壩集團水泥公司相繼兼并重組了當陽長坂坡水泥公司、老河口寶石水泥公司后,又將與湖北松滋雙七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新的獨立水泥公司。重組后的葛洲壩集團水泥公司擁有14個分公司,年產能將達到1900萬噸。
新型干法生產線的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初見成效。全省已投入20.72億元建成28個低溫余熱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237.1MW,年發電量可達15億KWh,折合年節約標煤52余萬噸。華新在國內率先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泥窯無害化協同處置有毒有害廢棄物的關鍵技術,在武穴、姊歸、宜昌分別建立了危險廢物、市政垃圾、三峽漂浮物、城市污泥處理項目。華新和武漢理工大學聯合研發的“水泥低環境負荷化關鍵技術及示范工程”已在國內同行業得到推廣應用。
水泥產業鏈延伸已初見成果。華新近幾年通過新建與并購等途徑擁有25個混凝土攪拌站及1個骨料項目,商品混凝土產能突破1000萬立方米。葛洲壩、亞東、京蘭等企業也相繼興建了商品混凝土攪拌站。這些大企業正在為水泥行業延伸產業鏈積累經驗。
二、湖北水泥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湖北水泥工業面臨的壓力主要是市場壓力和資源壓力。
一是面臨水泥產能全局過剩,市場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全國水泥產能全局性的嚴重過剩,已經成為行業同仁的主流意見。在這種大的局勢下,湖北水泥工業也未能獨善其身。當社會投資保持較高增幅時,市場壓力并不顯現。當社會投資增速減緩、房地產調控不松綁時,市場壓力就對企業產生巨大的沖擊力。2012年一季度湖北水泥業實現利潤5.08億元,同比下跌27.47%;實現利稅10.39億元,同比下跌1.56%。噸水泥平均利潤、利稅分別由去年同期的34.39元、52.08元,降至23.49元、48.03元。3月份,鄂東地區強度等級32.5水泥的出廠價已跌至每噸280元,較去年底下滑約40元/噸。
長江中下游新增水泥熟料產能的釋放,加大了對湖北水泥市場的壓力。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武漢地處九省通衢,水路、陸路交通發達,歷來都是包括水泥在內的各類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商家必爭之地。湖北水泥熟料產能僅占長江中下游的15%(見附表:長江流域生產線熟料產能分布---引自《數字水泥》),市場占有力、控制力處于不利地位。2012年1—4月,湖北累計生產水泥熟料1673萬噸,增長4.91%;同期累計生產水泥2792萬噸,增長11.96%。水泥產量增長率大幅高于水泥熟料增長率7.05個百分點,顯示本省水泥熟料產能發揮受到省外輸入水泥熟料的制約。
湖北水泥市場壓力還緣于市場需求結構不合理。湖北建筑市場的低強度水泥需求量偏大,直接影響水泥產品結構調整。2011年全省水泥總產量9517萬噸,其中,強度等級42.5水泥1170萬噸,強度等級52.5水泥44.88萬噸,即強度等級42.5以上水泥僅占全省水泥總量的12%,低強度等級水泥占80%以上。改變這種狀態,尚有待于建筑界和水泥界的共同努力。
二是面臨國家資源環境政策法規密集出臺,資源環境壓力也與日俱增。目前我省除少數幾家水泥企業綜合能耗和排放指標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絕大多數新型干法生產線的單位水泥產品綜合能耗和排放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湖北60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的規模類型為:2000t/d以下新型干法生產線9條,2000t/d—2500t/d新型干法生產線19條, 3200t/d新型干法生產線4條, 4000t/d及以上新型干法生產線28條。4000t/d及以上新型干法生產線只占總生產線的46%,低于全國同類規模占比10.87個百分點。全省平均每條熟料生產線產能僅達100萬噸。生產實踐表明:2500t/d新型干法生產線的成本明顯高于4000t/d及以上生產線,其市場競爭能力相對較弱。當前的水泥市場競爭與以往任何一次不同,不是旋窯與立窯之間的競爭,不是先進產能與淘汰產能之間的競爭,而是新型干法產能之間的實力競爭。因而,控制增量、優化存量對湖北水泥工業尤其迫切。
湖北水泥粉磨站也亟待優化提高。當前,全省約85家水泥粉磨站,水泥粉磨產能在5000萬噸以上。鑒于熟料產能、價格和粉磨站自身條件的多方面制約,2011年實際生產量約1500萬噸左右,平均每家產量僅18萬噸上下。水泥粉磨企業的達產水平低、成本高,又直接影響水泥的市場占有率。
湖北水泥企業平均規模仍然偏低,兼并重組任重道遠。2011年全省161水泥企業生產水泥9517萬噸,企業平均規模59萬噸;131家規模以上企業的水泥工業產值452.55億元, 企業平均規模3.45億元。若將華新、葛洲壩、亞東、京蘭等4個大型企業單列出來,其他百余家企業的平均規模就更小,市場競爭能力更低。少數大型企業與眾多小型企業并存,無序競爭將愈演愈烈。從行業健康發展考慮,湖北推進兼并重組尤為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