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本月初《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央企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后,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同樣作為黨報的《光明日報》再發署名人文章,對當前備受熱議的經濟“國進民退”現象發出“媒體的聲音”。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10年過去,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深有感觸地說,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離不開基本經濟制度,“兩個毫不動搖”夯實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為增強經濟內在活力動力提供了不竭源泉。“自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國有經濟逐步擺脫了經營困境,總體上形成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中國現在國有企業的數量和比重雖然已經大幅度下降,但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實力大大增強。”長期致力于產權和所有制結構研究的著名專家程恩富興奮地說。他舉例說,2002年到2011年,國有企業上繳的稅金總額由2926.8億元增加到16803.9億元,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由3.36萬億元提高到20.2萬億元,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由2636億元上升到14989億元。
程恩富指出:“今年是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周年,近20年來的改革發展實踐證明,‘兩個毫不動搖’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必須堅持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強國富民的歷史選擇。”針對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國企私有化”、“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領域”等論調,程恩富認為,從鞏固和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來看,國有企業不能完全退出所謂競爭性領域,而且這也不利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程恩富說,中國民營經濟總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2011年1—4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占總投資的35.1%,民間投資占57.7%。與2003年到2010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資占比下降了8.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加了22.5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