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7月19日發布了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從上半年貸款投向看,新增貸款結構繼續呈現可喜特征,其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持續回升,當年新增額占比明顯提高,農村貸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保障房貸款增長較快。分析人士認為,金融機構將信貸資金向“三農”、小微企業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傾斜,信貸結構明顯優化,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穩健貨幣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固定資產貸款增速回升 企業貸款增速繼續加快
初步統計顯示,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59.64萬億元,同比增長16%;上半年增加4.86萬億元,同比多增6832億元。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對本報記者表示,在保持信貸總量適度增長的同時,金融機構繼續堅持“有保有壓”的信貸導向,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信貸資源,信貸結構趨于優化。
從用途上看,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企業及其他部門固定資產貸款余額20.28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4個百分點。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固定資產貸款主要用于固定資產項目的建設、購置、改造及其相應配套設施建設的中長期本外幣貸款。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央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電力、水利、城市軌道交通、高鐵等基礎設施的投資進度有所加快,帶來固定資產貸款增速的提高。
從期限來看,上半年金融機構本外幣企業及其他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1.11萬億元,同比少增3833億元;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增加2.68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是企業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兩者的較快增長緩解了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的局面,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了資金來源。
不斷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支持力度
有關專家認為,在穩健貨幣政策基調下,央行按照調節有度、優化結構的要求,把好了流動性這個總閘門,信貸資金也更多地投向了“三農”和小微企業,宏觀調控成效十分明顯。
近年來,央行充分發揮信貸政策指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堅持“有保有壓、有扶有控”,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貫徹落實“有扶有控”的信貸政策,促進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信貸支持;推動金融機構改進和完善綠色信貸管理制度。加大支農再貸款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集體林權改革等“三農”信貸投放。
今年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持續回升,當年新增額占比明顯提高。數據顯示,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87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9個百分點,比同期大、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0.1個和5.9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企業貸款的28.2%,比上季度末高0.3個百分點。上半年人民幣企業貸款增加2.85萬億元,其中小微企業貸款增加9332億元,占同期全部企業貸款增量的32.7%,比一季度占比高4.4個百分點。此外,農業貸款增速回升,農村貸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