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水泥行業已經出現全面產能過剩。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中國水泥協會發出了《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精神,堅決遏制水泥新增產能,加快水泥轉型升級的倡議書》。此倡議的提出,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山東作為水泥生產大省,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已經凸顯,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精神,堅決控制增量,進一步優化存量,促進水泥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以推動山東水泥行業科學健康發展。
山東水泥行業基本情況
山東是我國水泥生產大省,產量自1994年至2008年連續14年位居全國第一,近幾年在前兩位徘徊。山東也曾經是全國有名的立窯水泥大省,2000年以前,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不到10%。“十五”期間,山東新型干法水泥快速發展,到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41.61%,產品結構調整是伴隨著水泥總量的持續膨脹來實現的。這期間,水泥總量從2000年的6570萬噸迅續發展到2005年的1.42億噸。針對水泥產能快速增長的趨勢,山東省建筑材料工業協會積極向省政府提出建議,要求“控制總量、上大壓小、優化結構”,對此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
進入“十一五”后,面對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協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按照水泥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控制總量,優化存量,淘汰落后,調整結構,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全省生產水泥1.66億噸,是有史以來的最高產量,其后4年分別為1.49億噸、1.4億噸、1.43億噸、1.48億噸。雖然產量變化不大,但是產業結構和經濟效益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十一五”末與“十五”末相比,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41.61%提高到80.21%,水泥工業增加值由131.4億元增加到195億元,增長48.4%;銷售收入由441億元增加到683億元,增長54.88%;利稅由48.1億元增加到88.4億元,增長83.78%;利潤由24.5億元增加到43.1億元,增長75.92%,經濟效益的增長明顯快于產量的增長,說明山東省水泥工業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的產業政策取得成效。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山東水泥工業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全省生產水泥1.52億噸,雖然同比微增2.71%,但是完成銷售收入842億元,增長27.84%;實現利稅142億元,增長67.46%;實現利潤98億元,增長83.61%。進入2012年,山東水泥產量持續回落,第一季度,水泥產量落后于四川、江蘇、河南,位居全國第四位,結束了多年來產量全國第一的位置。
主要做法
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轉型升級
山東在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和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的過程中,始終把控制總量放在首要位置,注意發展和淘汰的節奏。為了加強對全省水泥產能的調控,專門成立了由分管省長任組長、省直30多個部門參加的全省關停和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工作領導小組,并在2008年年初由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山東省關停和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各地堅持“上大”與“壓小”相結合,嚴格按照等量或超量淘汰的原則,對新上新型干法水泥項目規劃定點布局,在有資源的地方建熟料基地,在有市場的地方建粉磨站,經審查合格后,由省固定資產投資聯席會議核準后方能備案;凡是不符合水泥發展布局和產業政策要求的,一律不予核準。
自2009年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8號)下發以來,我們又及時在水泥行業中進行宣傳貫徹。對于每年的淘汰任務下達到各市,落實到每條生產線,并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年底則組織力量進行驗收。為了鼓勵企業淘汰落后的積極性,省財政每年安排幾千萬元對拆除立窯的企業進行補助,有力地推動了淘汰落后水泥的進度。“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拆除立窯水泥生產線768條,淘汰落后水泥產能7680萬噸,超量2980萬噸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任務。2011年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395萬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已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77條,年熟料產能88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達到85.4%。山東已經由立窯水泥大省跨入新型干法水泥大省的行列,實現了水泥工業不斷由大變強的跨越。落后水泥產能的淘汰不僅使全省的水泥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還騰出了新型干法水泥發展空間,也使水泥行業的經濟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