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之際,中央政府并沒有急于推出大規模刺激計劃,現階段的穩增長之舉仍以預調微調為主。相比之下,地方政府的表現更為積極和激進,在各省市GDP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各顯神通,地方主導的穩增長措施陸續面世。
7月中下旬至今,多個地方政府密集推出了各自的經濟刺激計劃。7月20日,寧波市出臺《關于推進工業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若干意見》;7月23日,南京市出臺《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若干意見》。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長沙市,7月25日,長沙市精心策劃包裝了195個項目向全球金融機構發出投融資邀請,其中包括“四十”個重大項目和155個一般項目,總投資額高達8292億元,其中“四十”個重大項目總投資3748億元,包括“十大片區建設項目”、“十大基礎設施”項目、“十大中心鎮(小城市)”項目和“十大產業項目”。一個省會城市的投資項目就高達8000多億元,長沙市此舉被外界視為地方版的“4萬億”計劃,如果長沙市的模式被其他地方效仿,此輪地方政府主導的穩增長規模將超出人們的想象。根據有關報道,貴州省的穩增長方案更為驚人,《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將從2382個項目篩選出總額3萬億元左右的重點投資項目,初步提出規劃10個國家級重大項目、50個省級重大項目和200個省級重點項目。
地方政府在近期紛紛推出刺激計劃并非偶然,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地方政府陸續披露了各自省份的上半年經濟數據,31個省、市、自治區的GDP增速無一例外地放緩。由于經濟發達程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同省份又各自面臨不同的煩惱。經濟最為發達的幾大省市,比如北京、上海、廣東和浙江等,經濟增速在31個省市中處于墊底位置,上半年的GDP均在8%以下。而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雖然絕對GDP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長,在31個省市中處于領先位置,但增幅放緩程度卻大大高于發達省市。比如西藏今年上半年的GDP實現了11.3%的增長,但是相比去年同期16.5%的增速卻是大幅放緩。內蒙古在上半年實現了12%的增長,相比去年15%的增長同樣大幅下滑。而反觀GDP墊底的省市,經濟放緩的程度卻最為輕微,比如北京市,上半年GDP增速雖然只有7.2%,但相比去年同期8%的增長降幅最小。
由于不同省市間面臨的煩惱各不相同,決定了不同地區刺激經濟的政策將不會是一個模式,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經濟主要以服務業為主,經濟增長已經具有較高的質量,雖然絕對增速在全國墊底,但是減慢的速度已經明顯放緩,對于大規模經濟刺激活動并沒有太強的需求,而且刺激效果可能也并不會太理想。相比之下,中西部以制造業為主的省份,對于經濟增速的彈性較大,對于推出大規模投資刺激計劃的預期也較高,而東南一些出口型省份,則會偏重一些中小企業的扶持。
從目前各地方政府已經推出的穩增長措施來看,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來差異性。寧波市根據自身經濟特點,將穩增長的重點集中在工業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上,該市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若干意見》,重點集中于為小微企業減負、增強投資規模、優化產業結構以及加強科技創新,應該說還是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南京市的穩增長措施集中于擴大內需,該市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若干意見》,主要就投資拉動、房地產消費、汽車消費、旅游休閑消費、文化體育娛樂消費、教育消費、健康消費、會展消費、節假日和新型方式消費以及綠色消費等十個方面,提出了30條具體意見。
盡管地方政府的救市模式各有側重,但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強調了投資的重要性。寧波市在《關于推進工業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加快推進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對投資額20億元以上的重大工業項目和3億元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予以單獨考核和表彰;對前期推進快、開工條件好的重大工業項目、市統籌工業用地指標予以重點保障和傾斜等等。南京市的穩增長雖然名義上是“拉動消費”,但首要強調的仍然是積極發揮投資對拉動內需的作用,要求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盡快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在近期紛紛推出救市措施,而且無一例外地青睞投資模式也是無奈之舉。隨著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持續惡化,地方省市的經濟增速出現快速下滑,很多地方試圖重回房地產救市的老路,嘗試對房地產調控松綁,但在眾多地方政府試探中央調控底線后,最終均被叫停,在失去房地產支柱之后,地方政府不得已轉向投資穩增長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