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日前,國務院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要求各地認真貫徹執行,確保“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等節能減排目標。
我國節能減排形勢極為嚴峻
中央重拳出擊加大管控力度
記者在《規劃》中了解到,由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十一五”期間,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低于預期目標,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增長過快,造成結構節能目標沒有實現。
“十二五”時期如未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應對措施,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將日益強化。從國內看,我國能源需求呈剛性增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更加突出,節能減排工作難度不斷加大。從國際看,圍繞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博弈更加激烈。部分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優勢開征碳稅并計劃實施碳關稅,綠色貿易壁壘日益突出。全球范圍內綠色經濟、低碳技術正在興起,不少發達國家大幅增加投入,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等領域創新發展,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
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總體偏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0年全國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10%—20%。從這些比較的數字中不難看出,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任重道遠。
《規劃》中指出了我國在節能減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第一條就是,一些地方對節能減排的緊迫性和艱巨性認識不足,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對調結構、轉方式重視不夠,不能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關系,節能減排工作還存在思想認識不深入、政策措施不落實、監督檢查不力、激勵約束不強等問題。
為此,《規劃》中明確要求重點淘汰小火電2000萬千瓦、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產能4800萬噸、水泥產能3.7億噸、焦炭產能4200萬噸、造紙產能1500萬噸。對未完成淘汰任務的地區和企業,依法落實懲罰措施。鼓勵各地區制定更嚴格的能耗和排放標準,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為強化目標責任,國務院每年組織開展省級人民政府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納入政府績效管理,實行問責制。
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規劃》中部署了多項措施,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大力推廣節能新技術是其中要點。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計劃實施的節能減排重點工程需投資約23660億元,可形成節能能力3億噸標準煤。節能技術是完成節能減排的利器。因此,《規劃》中要求,對節能效果好、應用前景廣闊的關鍵產品或核心部件組織規模化生產,提高研發、制造、系統集成和產業化能力。“十二五”時期產業化推廣30項以上重大節能技術,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的節能產品制造企業,形成15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我國節能減排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挑戰,《規劃》要求充分認識節能減排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大力推進節能減排。面對挑戰,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節能減排電視電話會議上曾強調指出:“節能和減排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的去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