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在10年前被認為是“買賣空氣”,如今卻成為全球降低企業碳排放的一個有效市場手段。
按照去年10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廣東等7個省市將在2013年啟動碳交易試點。本報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目前北京已將試點方案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上海和廣東的方案也已浮出水面,上海甚至已將第一批碳配額分配完畢,目前正在企業間做調查,湖北省的碳交易管理辦法目前已修訂至第五稿,其中對管理機構、配額分配與管理原則和價格以及監督等作了相關規定。
“我們在7個地區先行先試,要試各種各樣的辦法,最終的目的要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最終必須形成一個與全球接軌的碳市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副會長李俊峰說。
為此,國家發改委已開始調研中國的“氣候變化應對法”,為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提供法律依據。
碳熱度
王庶是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處副處長,最近他發現國際合作機構來找他們,要合作的優先領域排第一的就是碳交易。而在國內,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的積極性也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很多試點地區分管的省長和市長親自部署試點工作,市長們對這個交易的問題非常清楚。”王庶說。
2011年年底,中國政府確定了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深圳和重慶7個省市作為碳交易的試點,計劃在2013年正式實施試點工作。“北京早在四年前就開始準備碳交易,今年下半年進入沖刺階段,現在只等國家發改委發令槍響。”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杜少中說,北京的試點方案已遞交國家發改委,北京市環境交易所承擔了交易規則的制定和交易平臺的搭建。
碳交易的目的就是用更低成本實現減碳目標。參與碳交易,為企業實現減排目標提供了一條新的、市場化的路徑。企業如不能完成減排目標,則可通過在市場上購買不足部分的配額來履行減排責任。同樣,企業如通過努力超額完成減排目標,也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其剩余配額,從而獲得一定收益。
歐盟在碳交易的初期,配額大部分以免費的方式分配企業。而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在試點方案中均采用免費發放的方式。
除了7個試點省市,目前國內多個省市也成立或者正在籌備環境交易所。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說:“據我們了解全國有30多家交易所,都在探索成立過程當中,實際的交易量并不是很多。開展有交易的主要是北京、上海、天津三個交易所,三家交易所總的自愿減排項目超過50筆,總的交易額近2億元人民幣。”
山西環境能源交易所人士郭爽對本報記者表示,山西雖不在試點范圍,但作為能源大省,碳排放大省,山西希望探索碳交易市場,盡早開展工作。
交易門檻
北京將碳交易的門檻設到排放二氧化碳1萬噸以上的部分行業企業,首鋼、北京能源投資集團等大的企業集團將在此范圍。
而上海分高耗能企業和服務業兩個門檻。上海環境交易所副總經理錢鋒告訴本報記者,上海的門檻為,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電力、建材、紡織、造紙、橡膠、化纖等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萬噸及以上的重點排放企業,以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萬噸及以上的航空、港口、機場、鐵路、商業、賓館、金融等服務行業的共計200家企業。
目前上海市根據全國能源消費總量分配指標確定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并且為試點的200家企業分配了配額,目前在各企業間做調查。
廣東省將在9月中旬啟動環境交易所揭牌儀式和試點啟動儀式。但廣東的試點方案已在征求意見中。廣東省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氣候處副處長陳毅軍表示,“排放2萬噸二氧化碳或耗能1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納入碳排放交易主體,納入交易試點的企業在300家左右”。
“不論民營還是國企或者外企,只要超過門檻的企業都將強制納入碳交易試點。”陳毅軍說。不過他表示,廣東省與北京和上海不同,還有21個地市,而這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怎么調動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在試點省市中湖北比較有特色。武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齊紹洲認為,湖北的經濟中工業占比較大,尤其重化工行業,對于正在謀求厚積薄發的中部省市,湖北碳減排和促發展的矛盾尤為突出。湖北將鋼鐵、化工、水泥、造紙、有色、玻璃幾大行業納入試點范圍。齊紹洲預計,第一批試點會納入100多家企業。
在配額發放方式上,試點地區紛紛采取了免費發放,但北京和湖北均表示下一步會根據情況配合拍賣方式。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認為,中國一開始還是免費較好。歐洲的電力企業配額拍賣,是因企業有自己確定電價的權力。而在中國電價是國家規定的,企業因碳排放權拍賣在成本引起電價上漲壓力,進而影響國家價格體系的話很麻煩。但她建議對新進來的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可以考慮拍賣。
能分配多少排放量這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李俊峰表示,配額分配多了沒有減排的效果,分配少了就會增加企業成本。歐盟因早期免費發放的配額過于寬松,使得碳交易價格始終非常低。如何確定配額是各試點地區方案中最為敏感的部分。
北京市參照了2009~2011年兩年的企業能源消耗量,確定了分配額度,也就是所謂歷史法。今年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通過企業申報和采集等方式建立了重點排放企業的能耗進而測算碳排放數據,這是試點確定配額的依據。
“2009年到2011年碳排放多的企業分配的額度也多,2015年重新分配,總體趨勢是配額會逐步減少。”北京市環交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歐盟采取五年分配一次,試點階段北京等省市將分配兩年的額度。
目前各個試點地區的碳價格并未出爐,北京市正委托清華大學研究碳價格。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處副處長王庶對本報記者表示,碳價格應由市場來決定,但試點省市在操作中傾向于制定一個最低指導價模式。
全國碳市場
今年6月1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暫行管理辦法》,此后又對電力(火電)、建材(水泥、玻璃)、化工、有色、航空和鋼鐵等六個重點行業企業,進行了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和報審模式研究。
據國家發改委的了解,企業能耗數據統計上,電力行業好一點,鋼鐵和水泥則特別困難,比如水泥廠分布在全國各地,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數據統計很缺乏,對于這些企業的分配缺乏數據支持。為更準確知曉企業用能狀況,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設立節能監察中心監督重點用能企業,并定期向主管單位匯報。
廣東省發改委陳毅軍建議,對新上項目在項目審批過程中應引入碳評審的機制,對新上項目的碳排放空間進行預計,或者免費發放,或者購買部分配額,使新項目的實際排放與存量碳排放交易產生對接。
作為一個強制性的市場,靠企業自愿碳交易市場或許很難維持。王庶表示,碳市場必須得有立法。目前中國的氣候變化立法已經開始調研,國家發改委官員呼吁,立法當中要把碳交易內容也寫進去,以便碳交易推廣到全國時有法律支持。
與各級政府的熱情相比,企業對碳交易的關注并不明顯。在上周關于“碳市場與低碳發展”的第三屆地壇論壇上,超越環境商務株式會社副總經理曹原告訴本報,他有一些客戶將會在明年的試點中被納入,但企業并沒有足夠重視。他認為,這表明政府和企業之間對碳交易的溝通還不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