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24年英國人阿斯普丁發明水泥以來,在這188年間,水泥作為基礎原材料為人類的文明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水泥仍將是人類社會的主要建筑材料,還將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水泥產量只有66萬噸,1978年改革開放時水泥產量也才6524萬噸。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建設規模擴大,我國水泥產業發展很快。進入新世紀,2000年水泥產量達到5.97億噸。我國水泥工業經過六十多年發展和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到2011年水泥產量達到20.9億噸,水泥產量自1985年以來連續27年居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水泥生產大國,水泥產量占到了全球一半以上。
一、科技創新 引領水泥行業健康發展
2000年,我國水泥產量雖然已近6億噸,但產業主體仍然是立窯為主的小型企業,企業平均規模只有10萬噸,僅為世界先進水平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代表水泥工業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型干法水泥產量為9000萬噸,僅占總產量14.1%,與發達國家90%的水平相比,相差甚遠。我國采用濕法、落后回轉窯及立窯生產的水泥占總產量的85.9%。在所有水泥窯中,日產700噸以上的窯外分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有80條,總生產能力只有4000萬噸,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日產4000噸以上新型干法生產線只有8條,其中6條是外資企業所有,生產能力1040萬噸。其它落后小型干法回磚窯和能耗高的濕法回轉窯總生產能力6000多萬噸。4.4萬噸/年以下小立窯還有4400多條生產線。世界其他國家僅有200臺立窯,而我國還有7883臺。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主要依賴進口,調整結構,產業升級,缺技術、缺資金、缺政策保證。在2000年之前,建設一條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投資在7億元左右,進口設備用匯在1000萬美元左右;建設一條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線投資在16億元左右,進口設備用匯在3000萬美元左右。當時采用國產技術和裝備只能夠建設日產1000噸規模水泥熟料生產線,投資也需要3億元左右。為了調整水泥結構,促進水泥產業升級,發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成為主要任務。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如果不解決“低投資、國產化、上大壓小”等問題,完成水泥結構調整的目標不可能順利實現。當時建設的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全部虧損,企業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信心大減,曾經一度出現了“干濕”之爭,新型干法水泥產業發展步履維艱。
通過科技攻關和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國日產4000噸、5000噸、10000噸水泥成套裝備全部國產化,而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裝備國產化不僅徹底改變了我國水泥工藝技術和裝備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自給自足,而且還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并憑借優秀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打入歐美市場。目前中國水泥裝備已占國際市場份額35%左右。全球日產萬噸水泥生產線有16條,而我國就占有9條。水泥技術和裝備國產化,為水泥產業科學發展提供了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