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機構統(tǒng)計還是官方數據,三地原油變化率昨天都已正式跌破-4%,但發(fā)改委昨晚卻沒有發(fā)布成品油調價的信息。這也是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實施以來首次未及時降價。考慮到此前三次漲價都及時兌現,業(yè)內認為發(fā)改委似乎又拋棄了現行機制實施兩年來“漲慢跌快”的做法,而重回“跟漲不跟跌”的老路。
據新華社石油價格系統(tǒng)11月14日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三地(迪拜、布倫特、辛塔)原油11月13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率為-4.12%。11月14日是距上次調價后的第47個工作日。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已經打開,市場普遍預計昨天價格將下調,預計降價幅度在每噸300元左右。
根據現行《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而多家能源機構的測算則顯示,三地于前天就已跌破-4%。
從2008年12月19日起,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就按照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來履行,期間一共經歷了9次下調,幾乎全部都是“窗口”打開后就立刻降價。這也是為了不給外界留下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的口實。
在這種情況下,業(yè)內普遍預期此次發(fā)改委也會及時降價,甚至昨天下午多家石油公司下級單位都被要求值班留守,等候調價消息。但最終,調價預期還是宣告落空,造成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實施以來首次未及時降價。
中國石油總裁周吉平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定價機制規(guī)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這只是調價的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發(fā)改委決定調價與否還要綜合考慮國內經濟和社會的各方面情況。
另一方面,也有業(yè)內人士猜測發(fā)改委此番推遲調價或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鋪路。
“這次成品油調價推遲,我更愿意將之視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先兆。” 分析人士表示,未來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方向,一是縮短計價周期,如將22個工作日縮短為10個工作日,即兩周左右的時間,并將“±4%”的幅度做適當修改;二是更改掛靠原油種類;三是定價機制中可引入第三方國家媒體定期發(fā)布調價信息,如新華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