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消息令水泥业大小厂家心惊胆战:环保部正在研究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并将在年内出台。按照业内人士说法,如果这一标准出台,可能吃掉全年行业利润的50%。在本来就利润下滑、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下,此举令水泥行业又面临更加巨大的环境压力。
对于此消息对地方可能产生影响,记者在安徽各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十年成就行业“老大”地位
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海螺成就的不仅是自己的行业老大地位,同时也是安徽水泥在全国的位次。
“截至2011年底,全省境内水泥生产企业206家(其中水泥粉磨生产企业125家).2011年,全省水泥工业总产值537.4亿元;利润115.5亿元,利润总额绝对值全国第一;利税总额146.8亿元,利税总额绝对值全国第一。”安徽省建材协会副会长、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申晓林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申晓林说,安徽水泥能成为全国“老大”,得益于安徽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安徽省资源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境内的石灰石资源储量大、品位好。安徽省沿江流域蕴藏着上百亿吨的水泥用优质石灰石资源,这为安徽省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安徽省承东启西,交通便利,水泥产品可以利用长江水系和海洋运输,有着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
不过,资源大省并不必然成为产业大省,产业强弱需要技术等多因素支撑。
“安徽水泥工业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大力实施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省水泥行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无论是国有控股还是民营私企,都抓住了机遇,坚持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企业规模和实力大幅增强,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安徽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有军说。
“海螺水泥一直是我们学习对象,与大象共舞,肯定会有竞争,但我们更看中的是地方对行业发展所提供的规范环境,因为有了海螺,当地小水泥厂淘汰力度比别的地方大,综合服务配套能力也比较强,这些是我们产业转移比较重视的地方。”铜陵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外地水泥企业在安徽的也有很多,大家地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