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地方政府的GDP情結不淡化,只要一切工作還圍著GDP轉,圍著GDP增長率轉,經濟結構調整就很難取得突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會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這也是為什么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已經提出來多少年了,但效果并沒有顯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把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簡單地理解為用新興產業替代傳統產業,也直接造成了新興產業發展的無序和盲目。
面對相對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日益突出的經濟結構性矛盾,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步伐,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
但是,如何調整、如何轉型、如何突破現有的生產方式和增長模式、如何讓中國經濟更好地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
表面的現象是,有關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步伐的文件、政策等已經出臺了不少,相關的行業發展規劃、產能調整計劃等也都相繼出臺。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出臺的一系列行業發展規劃,可以說已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搭好了框架、立下了規矩、明確了方向。
問題在于,這些政策措施、規劃要求,更多的還停留于制度層面,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特別在地方政府這個層面,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問題上,要么是麻木不仁,要么是急于求成,要么是急功近利,要么是舍本取木。導致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工作或冷或熱、或緊或松,表面上紅紅火火,實際上冷冷清清,輿論上轟轟烈烈,行動上冷冷淡淡,更多的還是滿足于口頭和文件。
表現在發展理念上,仍一切以GDP為最高追求目標。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需要有GDP這樣的經濟指標來考量。但是,決不能被GDP綁架,為GDP左右。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GDP,還要看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經濟增長方式是否高效,企業運行是否科學,社會發展是否協調。
也就是說,只要地方政府的GDP情結不淡化,只要一切工作還圍著GDP轉,圍著GDP增長率轉,經濟結構調整就很難取得突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會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這也是為什么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已經提出來多少年了,但效果并沒有顯現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要想使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明顯的成效,就必須在發展理念上有根本性的改變,在對待GDP的態度上有根本性的轉變,弱化對GDP的追求,寧可發展步子慢一點,也要確保經濟結構調整能夠到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能夠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