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元旦剛過,行業內以“最擅長資本運營聯合重組”著稱的中國建材集團閃亮登場,高調爆出與另一“業界同行”臺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新聞。
2013年1月3日,海峽兩岸水泥領軍企業中國建材集團和臺泥集團在香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發展平臺,實現合作共贏,共同推動水泥行業健康發展。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中國建材股份董事局主席宋志平與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出席簽字儀式,中國建材集團董事、中國建材股份總裁曹江林和臺泥集團資深副總經理黃健強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這條消息之所以再度備引業界關注,是因為就在一個月之前,中國建材集團與規模比臺泥集團更大、實力更強、雄踞中國水泥“業界同行老大”位置多年、以卓越管理能力創造低成本優勢的著名企業-海螺集團在蕪湖也剛剛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2012年12月4日,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一行低調訪問海螺集團,集團總裁曹江林,集團副總裁兼中聯水泥總裁崔星太,集團副總裁、董秘常張利,集團副總裁兼南方水泥總裁肖家祥,集團總經理助理光照宇,西南水泥副總裁白彥等陪同訪問。海螺集團董事長郭文叁率公司領導紀勤應、郭景彬、何承發、章明靜、吳斌、萬涌、周波、楊開發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劉田田、張長樂、許越等接待了宋志平一行。雙方為搭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戰略平臺,實現強強聯合、互利共贏,在蕪湖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當時這一消息被海螺集團官方網站12月6日下午最先爆出,應該說當時兩位水泥巨頭的“2012驚人之舉”出乎大多數業內人士意料,頓時引起業界一片嘩然:因為這是自2006年7月1日雙方曾“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及徐州公司交接簽字儀式”簽署以后雙方關系“日趨微妙”以來的“第二次握手”,當時筆者就曾客觀分析對比2006年度、2012年度兩次簽字儀式的天壤之別:一是沒有像2006年度國務院國資委及地方政府官員參加,二是沒有建材聯合會及水泥協會行業領導在場,三是沒有行業及地方媒體的記者參與報道,參加人員只是兩家企業的內部人員,簽字儀式相對簡約,就像一位朋友到另一位朋友處串門順便談妥了一份生意并簽了合同一樣……那么時隔還不到整整一月,年末歲尾,中國建材集團再度和臺泥集團“故伎重演”,下一步還有與其他“業界同行”簽署類似戰略協議的可能,作為央企的中國建材集團意欲何為?在此筆者公平分析如下,愿于同行共勉:
我們知道:中國建材集團是靠聯合重組快速成長起來的企業,加盟企業眾多,2012年7月9日,美國《財富》正式公布2012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以300.22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列世界500強第365位,比去年排名提升120個名次。這使中國建材集團超越了愛爾蘭CRH集團、瑞士豪西蒙集團和法國拉法基集團,緊隨法國圣戈班集團之后,穩居全球建材企業第二。多年來,中國建材集團大力推進水泥和玻璃工業的結構調整、聯合重組和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和面向全球的建材綜合供應商,是我國建材行業第一家和目前唯一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中國建材集團資產總額達207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941億元、同比增長43%,利潤158億元、同比增長109%,凈利潤119億元、同比增長103%,各項主要經營指標均超額完成規劃目標,穩居中國建材企業百強首位……但在上述光鮮亮麗成績的背后也有不同的聲音,尤其是整個中國建材行業經歷2011年全線飄紅進入業績急轉直下的2012年度,許多人已對中國建材集團的前景“看空”,甚至直言中國建材集團在快速擴張的背后蘊含著不可小覷的財務風險,一份2012年12月份的公開資料顯示:“ 根據中國建材集團2012年三季度合并財務報表計算,其流動比率約為0.77,低于水泥行業平均0.99的水平。速動比率約為0.50,也低于2011年中國水泥行業0.60的均值(引自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評級報告數據)。此外,注意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只相當于其流動負債的0.06。這些指標表明,中國建材對于短期債務的償還能力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