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嚴重的霧霾天氣,北京水泥行業再次陷入停產、限產的嚴格約束之中。作為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的重要內容,北京市通報說,整個行業均實現了30%以上的減排任務。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告訴本刊記者,雖然北京市對水泥行業的管理一直比其他省市嚴格,但因為大氣原因關停還是第一次,“水泥廠減產停產,顯然這并不是開始。”
在北京市范圍內,水泥、鋼鐵等行業于2000年以來經歷了根本性的變化。
同樣深受環境壓力影響的是與市民息息相關的交通問題。人們目前正在揣測,近期是否出臺更為嚴厲的限行辦法。
在10年減排努力之后,北京還能為自己的大氣改善作出何種貢獻?
首當其沖
北京市房山區,北京強聯水泥廠。內部質量管理負責人鄭策告訴本刊記者,從2013年1月初開始,水泥廠就已經實現了全線停產,“之前接到的通知,有幾天的準備時間,很快就實現停產。”
強聯水泥廠是北京市水泥行業的支柱企業之一,隸屬于北京金隅集團。后者管轄著北京大多數水泥企業。
鄭策說,此次停產對強聯水泥廠還是有很多影響,首先就是經濟結算,比如設備的折舊等,“停產的損失肯定是很大的,比如有些廠之所以即使虧本運行也不會停止生產,因為一個窯爐一開一停,費用就很高。”
停止生產后,企業正在借此機會對設備進行檢修,一些員工因此仍在車間忙碌。檢修結束后,他們也會和其他人一樣開始休假。
鄭策的希望是,停產能在兩個月內結束。但他并不清楚情況到底會怎樣。
水泥工業一直被認為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理論分析表明,按照中國水泥行業的現有水平,生產1噸水泥熟料約排放940千克二氧化碳。在中國,水泥行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工業生產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整個行業面臨著二氧化碳減排的巨大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