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情況早在7年前已為政策層面所注意。2006年10月17日,國家發改委審議通過《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提出企業要進行跨部門、跨區域的重組聯合,向集團化發展。
但直至2012 年6月末,水泥行業兩大巨頭海螺水泥(600585,股吧)(600585.SH)和中國建材(03323.HK)的區域也未有顯著提升。據數字水泥網和中債資信的數據,只有海螺水泥總部所在的安徽省的集中度達到70%以上,而四川、貴州、云南的集中度在30%以下。
中國建材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并購了大量水泥企業,尤以旗下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為典型。但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中國建材面臨大而不強的局面。
記者昨日嘗試聯系中國建材,但該公司董秘辦的工作人員婉拒了采訪。
商譽風險
近年來,中國建材并購了200多家地方水泥企業,目前其產能已經達到2.6億噸/年,占到全國水泥產能的近一成。
狂飆突進的并購未能帶來效益的顯著提升。中國建材201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的營收達59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5.9億元,同比下降40%。
截至去年9月底,中國建材截的資產負債率已經上升到80.9%,大幅高于水泥行業的平均60%的負債水平。
在負債結構上,截至去年9月底1761億元的負債中,流動負債占比60%。面對578億元的短期借貸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中國建材去年前三季度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3.5億元,凈利潤為35.9億元。中國建材面臨較大的還債壓力。
由于并購了大量企業,中國建材在截至去年9月底的商譽已經從2006年的2.5億元膨脹到了206億元,占凈資產的50%。有投資者認為,在企業盈利能力不佳的情況下,這部分商譽將不得不面臨被減值,而結合上述負債情況,中國建材的財務情況不容樂觀。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新增水泥生產線受限,現存產能成為稀缺資源,這種資源稀缺所導致的溢價有一定合理性。“因為不只有中國建材一家去收購,因此被收購企業的議價能力就得到提升。”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評級業務部分析師谷仕平認為。
投行杰富瑞曾發布報告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建材幾乎全部的銷量增長來自于新收購、利潤低的西南市場。為保持合理增長,公司不得不進行更多收購,以此填補利潤偏低,因此導致其借貸顯著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