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水泥行業經濟效益下滑已成定局。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年報顯示,2011年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利潤總額1069億元,銷售利潤率11.7%。按2011年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銷售利潤率計算,剔除水泥企業利潤中的非水泥產品收益,2011年噸水泥利潤應該在36元左右。2012年規模以上水泥制造業利潤總額預期下降40%,銷售利潤率6%,噸水泥利潤下降到17元左右。2012年水泥行業經濟效益的下降,值得我們對近10年來水泥行業發展狀況進行反思。
我們可以將2012年水泥利潤的下降歸結為煤、電、原材料、人工成本、財務利息等生產要素成本費用的上漲,但問題在于近年來,水泥主要生產要素成本費用持續高位運行,2011年水泥行業為何能在主要生產要素成本費用上漲的情況下,水泥利潤實現歷史最好水平呢?2012年水泥利潤下降直接的、表面的原因是水泥價格的下降,而水泥價格的下降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水泥需求不振、產能過剩,但產能過剩問題是近年來長期困擾水泥行業發展的痼疾,為何2011年在產能同樣過剩的情況下,能實現水泥價格的上漲和利潤的增加呢?我們也可以將2012年水泥價格和利潤的下降歸結為水泥產業集中度不高、市場的惡性競爭。但近年來,水泥行業產業集中度已經有了很大提升,目前20多家全國性大水泥企業集團熟料產能已經占總量60%以上,部分水泥主要產銷區域占80%以上,而且2012年由于市場的不景氣,部分落后產能的淘汰,水泥行業產業集中度又有所提升,產業集中度問題也不是2012年水泥價格和經濟效益下滑的根本原因。
2003年以來,水泥行業在國民經濟和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帶動下,水泥產品總量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也發生深刻變化。近10年來,水泥行業產業結構變化最顯著的特征是水泥生產新型干法比例的大幅度提升,落后生產能力的淘汰和新型干法熟料生產能力的發展,目前水泥生產新型干法比例已經接近90%。
但反思近10年來水泥行業的發展歷程,水泥行業發展方式仍然沒有擺脫以總量擴張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道路,而總量的擴張是以能源資源消耗的增加為代價,效益的增長是以銷售規模的擴大和價格的上漲來實現。新型干法比例的提高,是以新型干法熟料能力的擴張來實現的,新型干法生產技術本身并沒有質的飛躍。“十一五”時期,水泥行業每年將近1500億元投資,其中主要用于基建項目必不可少的建筑安裝工程投資,而標志著水泥投資項目技術裝備含量的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比重低于45%,這個比重甚至低于“十五”時期47%的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