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來了,水泥行業的冬天也跟著來了。”北京某水泥廠一位員工感嘆道。
自入冬以來,霧霾的陰影幾乎從未離開過北京一帶。民眾無不談霾色變,重獲新天的渴望越發強烈。
針對該問題,北京市經信委主任靳偉近日透露,2013年全市還將通過關停退出200余家高排放企業等方式,推動工業大氣污染治理。
此次行動主要集中在建材、化工、鑄造、電鍍等行業,建材行業約占75%,其中水泥行業首當其沖。
日前,北京市的水泥行業多數都開始了停產、限產。北京市通報稱,整個行業均實現了30%以上的減排任務。
斷臂減排,已經成為諸多環京水泥企業的共同選擇。
“其實水泥行業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控制得非常嚴格了。”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藝工程師趙茂鑫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多數水泥行業還都承擔著消化城市垃圾廢料的任務,在保護城市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對此,趙茂鑫認為:“搬遷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不斷淘汰落后產能、追求技術進步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環北京地區水泥企業斷臂減排助霧霾治理
減排助霧霾治理
為了應對嚴重的霧霾天氣,琉璃河水泥廠日前暫停了部分生產線。
這座位于房山區的水泥廠歷史悠久。“它甚至可以被視為一座水泥廠博物館。”趙茂鑫告訴記者,“琉璃河水泥廠前身是日本人在1939年投建的,那時候生產規模小,熟料質量差,熱耗高,對環境污染嚴重。”
1948年,廠子終于回到了人民手中。通過不斷進行技術改進,逐漸有了日產600噸、1000噸的生產線。現有的兩條大生產線,分別日產2000噸和2500噸。
“一般情況下,產量越高的生產線,排放的污染物會越少,反之則越多。”趙茂鑫解釋說,“日產10000噸的生產線能耗大概是每公斤燃料690千卡,2500噸的就是740千卡了,如果是1000噸的就要780千卡左右。”
趙茂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琉璃河水泥廠的老線早就廢棄了,新線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本身就在不斷地減小。這次琉璃河水泥廠又斷臂減排,可謂對環境保護盡了應有的義務。不過,像琉璃河水泥廠的這種做法其實由來已久。”
2008年奧運會,眾多大企業就已紛紛減排或者關停,大量小企業甚至都已倒閉。
2012年年初,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在考察調研時曾表示,環保部正在研究的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將會很嚴格,可能會從現行的每標準立方米800毫克收緊到300毫克或400毫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