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水泥行業利潤總額為560億元,較上年下降近50%。被業內稱之為水泥市場新圣地的新疆地區比去年同期減少17.25億元,同比下滑65.79%。但水泥業產能過剩仍然任重道遠。
為引導綠色建材產業發展,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工信部原材料司自今年3月份以來,分別會同湖北、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組織專家組,先后赴華新宜昌、懷寧海螺、銅陵海螺、銅陵上峰等水泥企業調研,并復核申請準入公告的7條水泥生產線。據了解,專家組認為,這7條生產線在質量保障、能耗物耗等方面,嚴格執行水泥行業準入條件,達到了行業準入要求,特別是當前業內普遍關注的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均控制在500mg/m3以內。但是,2012年中國水泥行業卻一片慘淡。“造成水泥行業發展進入如此低迷的情形,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卓創資訊分析師盧寧表示,雖然在2008年后,因為一些政策性的原因,水泥短期內價格上升。隨之而來的能源清潔化的政策出臺以及一系列市場要求,加上2012年房產樓市的不景氣,造成水泥需求飽和,水泥產能過剩的情況,那么價格走低,行業虧損更是毋庸置疑。這些已經是整個華東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水泥發展的共同問題。
水泥行業集中度發展非常不均衡。根據調查表明,目前國內水泥企業的區域集中度在30%~40%,華東地區的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最高,甚至占整個東部的70%。海螺、中建材兩家龍頭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近50%。在細分市場,僅海螺水泥或是中建材一家企業,在浙江省某地區的集中度就達到50%。“任何行業,都不應該過于集中在特定的區域內發展。”盧寧表示,由于西南地區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較低,對于水泥業的全面發展造成了障礙。雖然,中建材、海螺水泥和臺泥正在西部地區進行并購整合,但過程將相當漫長。
由于產能過剩、能源環境等潛在風險成為水泥行業健康發展的絆腳石,國家也在不斷采取措施進行調整。2012年7月,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2012年水泥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中,其中包含了19個工業行業共2579家企業,水泥產業占據了1053席,比重高達41%。而第二批產能落后淘汰名單中,水泥企業比重也在32%的高位。雖然近年來水泥全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不斷加大,甚至有數據顯示,2009~2012年共淘汰落后產能近6億噸。但是在大規模的淘汰落后產能后,水泥業產能過剩仍然嚴重。有業內人士指出,水泥行業不能只依靠國家的淘汰政策進行“被動改革”,它是一個內外都需要加強的行業。
“工信部的調研標準以及國家一系列政策都表明,國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泥的準入條件。然而在近幾年,水泥行業淘汰的覆蓋率雖然已經很廣,但落實到當地的深度卻依舊不夠。”盧寧認為,國內很多水泥企業,已經隨著生產線的調試和技改,生產能力都已經超過了此前設定的產能。但是有些企業卻在政府的保護下,沒有完全將落后的工藝淘汰,遭淘汰的落后工藝卻依舊存在于某些地方的工廠里,這其中就涉及到當地政府的保護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