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獲取利潤、提高效益的角度來看,成本降低的空間越來越小,除了成本之外,影響利潤最大的因素莫過于價格了。價格除了與成本有關外,還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市場的供需關系、競爭因素以及政府或行業組織的干預都會對價格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于水泥產業而言,多處于買方市場的狀態,價格的波動不僅反映了供需雙方搏弈,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業內自身競爭的結果。
價格的簡單回顧
業內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十年前一噸水泥能買兩噸煤炭,十年后一噸煤炭買兩噸水泥”。這是真實的寫照,一點言之不過。低價競爭經常受到指責,但是始終未斷,因此從1993年以來水泥價格長期走低,使全行業的毛利率、銷售利潤率至今沒有達到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我在2008年“從價格視角展望水泥產業利潤前景”一文中曾說過,目前水泥價格與價值背離,沒有反映出資源的升值,沒有傳遞能源、勞動力的漲價,并且淹沒了技術進步與結構調整對產業貢獻的價值。
2008年水泥價格提升的始末
經濟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特別是2005年以來GDP增長率一直在11%以上,經濟發展趨熱,資源、環境矛盾凸現,CPI增長率逐漸上升,通脹困擾日益加重。按照200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防過熱、防通脹的精神,政府加大了宏觀調控的力度,但2008年1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同比仍大幅上漲至8.6%,比上年增加了6.3個百分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鋼鐵上漲21.2%,水泥上漲9.8%。此事驚動了國務院高層領導,于是由發改委投資司牽頭,在“五一”前夕召開了政府統計、投資、價格有關部門以及鋼鐵、建材(水泥)協會參加的專題會議。我臨時受命赴會,會議要求協會對水泥價格上漲進行說明并提供今后一段時期水泥價格走勢的預測分析,于“五一”假后第一個工作日上報。
時間緊迫。水泥價格多年低價徘徊,由于成本上升剛剛被迫調價,我深知此事對水泥產業事關重要,于是回來向領導匯報后立即邊調研、邊起草報告。在執筆這份報告的時候我的指導思想明確:要抓住這個機會,讓高層領導了解十多年來,水泥價格低迷的現狀,以及近期水泥價格上漲主要是由于煤炭價格上漲所推動,水泥企業利潤空間已經難以壓縮、從而傳導上游產品漲價因素的結果。從報告呈上后的反應來看初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然而事情的發展總是難以一帆風順。就像人們對于煤炭、房地產價格的攀升都已司空見慣一樣,對水泥價格常期原地踏步不前也都習以為常。2008年水泥價格一打破以往多年的沉寂、出現一定的漲幅就立刻被一些人認為有反常態。年中,反映“山東淄博市水泥價格大幅上漲”的專報信息被送到了中南海。于是發改委經濟運行局7月2日來函要求協會,將近期水泥價格變化和對災后重建及住房建設等方面的影響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將相關建議一起于4日前提交一份書面報告。這次由雷前治會長親自排兵布陣,火速約請山東的山水、中聯、山鋁三家水泥企業的代表就生產成本、出廠價格、企業效益和市場價格走勢進行座談了解,并讓我即刻起草報告如期上報。這次時間更為緊迫,但有前次工作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我已經感到,通過我們的努力,國務院的領導已經進一步了解了產業的狀況,于是我滿懷信心地又一次投入水泥價格的“保衛戰”。
山東是多年來我國水泥價格的洼地,此次水泥價格合理、適度的上漲最后沒有受到“專報信息”的影響,由于煤炭漲價造成水泥價格上漲也由山東波及到了國內其他地區。
合理的價格對經濟效益至關重要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漫延到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使需求增速大幅下滑。當年水泥產量增速下降至2.9%,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值。但是全行業利潤總額增長41.87%,銷售收入、毛利率、銷售利潤率等其它經濟指標全面上升。可以說2008年水泥價格的適度增長提振了整個行業的經濟運行效益。
通過2008年水泥產量和價格的增長曲線,可以對價格的增長進行一個簡要的分析。從需求來看上半年尚屬正常,與此相應產量有8.7%的增長。下半年需求滑坡,連繼三個月出現負增長,至使全年產量增速跌落至3%以下;而價格的增長一路上行,到10月份以后出現小幅回落。按照供求定律(Iaw of supply addemand)的原理:需求沖擊引起價格、需求量同方向變動;供給沖擊引起供給量、價格成反方向變動。由此我們可以利用價格和產量的相關性來分析造成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原因。當相關系數為正時,說明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在需求方面;當相關系數為負時表明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在于供給;當相關系數接近于零時,表明供給和需求的影響力勢均力敵。如圖2(右)所示,2008年價格和產量的增長具有正相關(同方向)的特性,因而對價格沖擊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給——供給方面成本的增加造成了價格的上漲。從實際情況分析,2008年需求的增長逐漸萎縮,而產能在不斷增長,當然不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10月出現的價格增幅回落,其原因仍然出于供給方——供給偏高,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顯現。
由于政府了解了水泥價格的情況,對2008年水泥價格上漲沒有進行任何干預,水泥產業不僅順利地傳導了上游產品的漲價因素,也使長期被上下游產業擠壓的利潤空間得到了一些改善。按照年平均價格,2008年全國通用水泥出廠價格同比增長約15%,但卻使水泥全行業的利潤總額在產量增長不足3%的情況增長了近42%,足以說明價格對于利潤的撬動作用。2003~2007年4年間,全國通用水泥出廠價格年均增長只有2.0%,2008年價格的提升使長期在低位徘徊的水泥價格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并使2003~2008年5年間的年均增長達到4.5%,這個水平均低于同期的PPI 4.79%的增長水平,水泥提價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4萬億投資”和產能過剩的進一步發展
前面談到,2008年10月價格增速出現回落是出自供給方的問題,當年4季度國家經濟下行的趨勢已經明顯,但水泥企業當年的效益大都不錯,于是想在傳統的旺季再賺一把,開足了馬力,加上新增產能的釋放致使供給加大。到2009年“4萬億投資”項目相繼啟動,拉動了水泥需求,但無奈產能增長更快。前10個月價格同比一路下降,并在下半年呈現負增長,水泥價格增長曲線和2008年走勢相反。從圖3(右)可見,價格和產量的負相關特性比2008年有所加強,下行的原因在于供給的增加顯而易見。在四季度,由于當年“三北”的氣候關系,全國水泥產量連續三個月環比下降,這使價格同比下滑的局面有所扭轉,但仍逗留在負增長區間。
2008年8月,我在數字水泥網發表了“新形勢下要警惕水泥投資過熱”的文章,提出“要力戒防止水泥新一輪的投資過熱”,少數意見難以引起注意不足為怪,然而產能增長的先行指標——水泥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在2008上半年增長近70%,未來供給方面的增長將超出需求增長——本來可以作為預警的統計信息被忽視終究是一個遺憾,于是,2009年因投資過熱出現產能過剩的態勢事實上已經確立起來。當年,水泥產量增長17.9%,同比上升了1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增長34.2%,同比下降了7.6個百分點,經濟運行效益應該說還是不錯,但重要指標同比有所下降。
豐收的果實總是甜蜜的,尤其是新投產的生產線都趕上了好年景,“4萬億投資”的高潮以及隨之而來的高需求掩蓋了產能過剩的嚴峻性,水泥投資熱有增無減。2009年9月30日到2011年底,兩年多的時間全國共新建了463條水泥生產線,新增熟料設計產能達5.47億噸,新增有效水泥產能超過8億噸以上,產能爆發式的增長造成了空前的過剩。
產能過剩的壓力和限電
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在2011年起步,而“4萬億投資”的多數項目也在2011年收尾。水泥產業首先要面對的是產能不斷釋放給市場帶來的巨大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