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以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但產能過剩依然是轉型升級的“攔路虎”。
以水泥為例,作為國家基礎性的水泥行業在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中,水泥行業也從“夏日高溫”發展到了“冬日嚴寒”。一方面,國家頻頻下發文件控制產能,但似乎政策失靈,依然搞不定產能過剩的頑疾;另一方面,水泥生產線仍在建設,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
適度的產能過剩標志著行業的成熟,也是市場經濟的自然規律,如果行業出現過度產能過剩,那么,則意味著行業發展出現危機。
工信部日前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要求,水泥行業在2015年前10家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35%,形成3-4家孰料產能1億噸以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建材企業集團。
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生意社水泥行業分析師孫明明認為,這幾年水泥產業的集中度不斷提升,3年后完成這個目標是有可能的。
但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陳章立卻表示出了擔憂。他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從目前產能情況來看,只有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17.61,-0.01,-0.06%)的孰料產能在一億噸以上,冀東水泥(11.50,-0.52,-4.33%)、中材集團等其他大型企業的熟料產能與億噸目標相距甚遠。
陳章立說,我國前10家企業的產業集中度還不到30%,距離目標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從可行性方面來看,部分地方政府瞞報、轉移產能等不良做法會制約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另外,隨著經濟回暖和國家加快城鎮化步伐,水泥行業回暖跡象明顯,部分企業選擇被并購的意愿較低,因此上述目標實現難度較大。
改革開放以來,受益于國家基礎性項目的建設,水泥行業發展突飛猛進,產量由1978年的6524萬噸增至2012年的22.12億噸。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水泥產量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其中,產量2009年已占世界總產量的60%。
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早在2004年就已經蔓延到華東以及全國范圍,國家相關部門也下發多個文件淘汰其落后產能。在近期工信部下達的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中,此次水泥(孰料及磨機)淘汰7345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