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新建產能屢禁不止,而未來市場消化能力卻不容樂觀
“眼下,水泥產能是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無處不過剩。就算未來三五年不再新增產能,恐怕也還是緩解不過來。”跟水泥打了幾十年交道的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水泥協會名譽會長雷前治說,產能過剩問題從未如此令他擔心。
水泥行業的第一次產能過剩發生在1994年。雷前治稱其為非常積極的一次過剩:“那次是立窯過剩,立窯是落后產能,借助那次過剩,先進技術新型干法水泥很快取代了立窯,行業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化危為機、轉型升級。”
第二次產能過剩出現在2004年。當時是區域性產能過剩,主要爆發在長三角地區。依靠大企業的兼并重組,部分落后產能被關停,產業集中度得以提高,經濟秩序逐漸恢復,加之山東福建等地還在高速發展,產能過剩壓力暫時得到了緩解。
但眼下這輪產能過剩,可不像前兩輪那么好“應付”。
首先,這次是全面過剩,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如果不趕緊剎車,西藏馬上也要過剩了。”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葉青告訴記者。
其次,落后水泥生產技術已經基本被淘汰,這次連新型干法水泥產能都過剩了。“2012年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的實際產能已達30億噸,產能富余程度超過30%。”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星太說,“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控制在85%左右是合理的,低于80%就不正常了。”
更讓人擔憂的是,未來市場消化能力已經不容樂觀。伴隨中國經濟進入中速發展階段,高投資拉動下的水泥需求高增長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已經不敢指望靠未來發展消化產能。”李葉青說,中國水泥消費量30多年來一直在增長,產能過剩往往可以依靠時間來化解。但增長不可能永遠持續,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受經濟增速影響,水泥需求是有拐點的,亞洲地區國家拐點值偏高,大都發生在人均累計水泥消費量在20噸左右的時候。目前我國人均累計水泥消費量接近18噸,今年預計要再增加1.6噸左右,離拐點已經很近了。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水泥產能擴張仍然如火如荼。早在2009年,國務院第三十八號文就明確要求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然而,一紙禁令反而引發了擴張熱潮。為趕上“最后一班車”突擊建水泥廠的情況比比皆是,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新建了623條生產線,新增熟料產能7.07億噸。比38號文出臺時核定的418條在建生產線多建了205條,多增熟料產能近3億噸。
行業發布產能過剩預警信息,說明投資回報率難保,論理投資當應聲下降,為什么水泥產能反而加速擴張呢?
“很多投機性資本進入是一個原因。水泥消費量波動很大,高的時候建一個水泥廠1年就能收回自投資金,很多進入者是想賺一筆就走。”一家水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外,由于地方政府部門不嚴格執行38號文,不斷批新線,一些投機者打起了歪主意,干脆‘種’起水泥廠來——建水泥廠坐等大企業收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