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豐潤區的大批小鋼廠都傍在豐白公路兩側,由于長年運輸鋼材,原本平整的豐白公路,如今已是坑坑洼洼,尤其一到雨水季節,坑洼之地立馬就會變成一個個偌大的泥潭,讓來往的車輛深陷其中。
當地一位鋼廠負責人對記者說:“如果按照國家規定的準入門檻,包括我們在內的許多小鋼廠都該被當做落后產能淘汰,但經歷過這么多年卻依然屹立不倒。”這里的小鋼廠曾多次被管理部門貼上封條,一連數月不許開工,但風頭一過,他們撕掉封條照干不誤。
而這種中國式治理產能過剩的運動,已不止一次地落入一個似乎無解的怪圈:政府一方面不斷調控產能過剩,而另一方面,一遇到宏觀經濟上的風吹草動,就把加大投資當成了救命稻草,行政審批大筆一揮,項目又上馬了。
記者采訪發現,新一輪產能過剩行業還是多年來的老面孔:鋼鐵、水泥、電解鋁……并非巧合的是,這些多是2009年金融危機時用來救經濟的“十大振興產業”,救經濟一時,后遺癥卻要更長時間來埋單。
如何逃離這個怪圈?新一屆政府終于有了不一樣的思路:經濟發展不能再單純地靠投資。具體的做法則是,在不足一個月時間內,取消和下放了250項行政審批事項,把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產能過剩頑疾
抑制產能過剩再一次成為國家宏觀部門調控的靶心。
5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堅決完成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等硬任務。
當天,張高麗副總理在內蒙古自治區調研時明確表示,嚴禁核準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堅決停建違規在建項目。
記者從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處獲悉,發改委正在會同工信部積極調研并制定相關意見,并上報國務院,要按照 “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過剩產能的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積極穩妥逐步化解過剩產能。
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協會信息統計部的一位人士也向記者證實,今年以來,配合發改委、工信部“有關制定產能過剩意見”的編寫多次開會討論,參與者還包括鋼鐵協會、水泥協會等,要求提出整頓產業過剩的意見和措施。
據該人士透露,除了張高麗提到的那幾個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外,多晶硅、風電設備、新材料等新興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也被納入其中。
而上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將抑制產能過剩作為中心議題,還要追溯到2009年8月26日,當時將鋼鐵、紡紗、電解鋁、煤化工、水泥、氧化鋁、太陽能、風能等19個行業列入產能過剩名單,而這次又增加了3個新興行業;再追溯到2006年那次調控,當時列入產能過剩或潛在過剩的行業只有10個。
不到7年,產能過剩的行業名單翻了一番還多。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光伏電池、風電設備、多晶硅等行業都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風機產能利用率不到70%,光伏電池開工率僅為57%,多晶硅開工率更是低至35%。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多晶硅、風電設備、新材料等新興行業,更是在2009年國家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后,一些地方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投資,最終造成了產能過剩。
比如,光伏產業被列入振興規劃后,到2011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城市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城市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
而在上一輪4萬億投資需求增長刺激下,各地繼續盲目擴張產能,一些新開工項目未批先建或違規建設,加劇了產能過剩局面。
鋼鐵、水泥等行業被指為這一類擴張的典型。鋼鐵一直被列入淘汰落后產能的重點行業。截至2008年底中國粗鋼產能為6.6億噸,但到現在已接近10億噸,實際上合規的鋼鐵產能只有不到一半,而另一半產能未經國家核準。
以2009年初國務院出臺的《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例,當時中央政府預測當年中國粗鋼消費為4.3億噸,但實際消費達5.7億噸。
“在需求預測的基礎上,國家對鋼鐵行業的產能擴張一直嚴格制定規劃,然而,由于需求屢屢突破規劃產能,因此市場的產能也屢屢突破國家規劃。”中鋼協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水泥也是如此。官方數據稱,2009年水泥過剩約3億噸,但到今天,水泥已過剩8億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