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2011年新年,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收到一份來自哈佛商學院的禮物:中國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在聯合重組和管理整合方面的成功經驗,被列入哈佛商學院管理案例。
故事還得回到2007年3月,坐落在西湖邊的汪莊迎來了當時浙江省幾家最大水泥企業的老總——尖峰水泥董事長杜自弘、浙江水泥董事長馮光成、虎山水泥董事長張劍星、三獅集團董事長姚季鑫。受宋志平之邀,幾位大佬齊聚飲茶,聊天的內容已難考證,但隨后中國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在浙江乃至全國的聯合重組行動迅速升級,在浙江市場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作為中國水泥行業最為經典的聯合重組案例之一,南方水泥的整合行動雖然一開始被稱為“瘋狂收購”、“大躍進”,但是最終恰恰成為了中國水泥行業轉型升級的代表作。不過,在浙江整合多家水泥公司5年過后,中國建材似乎也開始面臨重新整合、消化的難題。
近日,出現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的4個項目引發浙江水泥行業震動,中國建材開始“叫賣”此前從浙江收購過來的4家水泥公司股權,而且叫價僅為1.1億元。
4家公司控股權出讓或為“減負”
根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日前發布的公告顯示,中國建材計劃出售旗下紹興南方水泥有限公司51%股權、諸暨南方水泥有限公司51%股權、德清加元南方水泥有限公司51%股權以及海寧市三獅水泥有限責任公司51%股權,4個控股權轉讓項目合計掛牌價格為1.1億元。
據了解,紹興南方水泥、諸暨南方水泥、德清加元南方水泥目前均由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杭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全資控股,海寧市三獅水泥現由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浙江三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持有81.51%的股份。
這幾家公司正是當年中國建材在浙江大舉聯合重組時納入麾下的。2006年,成立僅1年的中國建材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與此同時,率先在全國完成技術結構調整的浙江省水泥工業陷入了發展困境,產能嚴重過剩,企業高度分散,眾多企業在無序和過度競爭的泥潭中掙扎。當時的浙江水泥業,卻被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看出巨大機遇。2006年底,中國建材進入浙江省開始進行大規模整合,一口氣在浙江地區并購了多家水泥公司。
2007年8月,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成立。浙江虎山、浙江水泥、浙江尖峰、湖南韶峰、眾盛水泥、立馬水泥、桐廬三獅、紹興三獅等多家企業迅速被收歸旗下,其中最為重要的正是文章開頭的幾家省內最大的水泥企業,而這幾家企業的老總中也有部分成為了南方水泥的董事及高管成員。
此后,中國建材穩坐浙江水泥行業“頭把交椅”。據了解,目前中國建材在浙江水泥市場熟料產能超過50%、水泥產能也在40%左右。
那么,中國建材為何要賣掉旗下這4家公司呢?昨天,記者聯系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常務執行副總裁張劍星,他表示正在國外出差,以對股權轉讓情況不了解為由,拒絕接受采訪。
“主要原因應該還是在于并購多年之后,中國建材對旗下公司進行戰略調整。”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知情人士則告訴記者,南方水泥整體經營形勢較好,但這4家公司并非南方水泥在浙江市場的核心資產,而且盈利狀況并不理想。
兩家房企及數億債務打包轉讓,受讓代價超9億
1.1億元掛牌轉讓4家水泥公司控制權,看起來價格便宜,但是詳細閱讀交易條件后可以發現,想吃“便宜”并不容易。
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的公告顯示,此次股權轉讓受讓方在受讓中國建材旗下4家水泥公司股權的同時,還必須同時受讓成都中建投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中建投)的100%股權和深圳中建投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中建投)100%股權,掛牌價格分別為1.7億元和1.9億元。
查看交易所關于這兩家公司的相關轉讓信息可以發現,兩家均為房地產企業。成都中建投成立于2010年4月8日,注冊資本1億元,主要經營范圍包括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房地產經紀。成立當年無營業收入,凈利潤則虧損96.29萬元,今年上半年凈利潤虧損61.98萬元。
不過,經評估,以2010年6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其凈資產賬面值為9841.73萬元,評估值則為15447.01萬元。除了評估大幅增值之外,公告還顯示,受讓方在舉牌時還須與出讓方簽署關于成都中建投償還出讓方債務的協議,評估基準日欠出讓方2025.26萬元,意味著受讓方還要承擔2025.26萬元的還債義務。
另外一家深圳中建投則成立于1999年,主營同樣為房地產相關產業,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470.13萬元,凈利潤48.85萬元;以2010年6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其凈資產賬面值為負177.61萬元,評估值則高達18097.02萬元。與成都中建投一樣,意向受讓方也需承擔償還出讓方的債務,不過這筆債務數額更為龐大,評估基準日欠出讓方4.3億元。
由此可見,中國建材此番6個掛牌轉讓股權項目其實為打包出售項目。接近該項目的知情人士表示,經過對這6個項目的分析和梳理不難發現,雖然表面上掛牌總價僅為4.7億元,背后還暗藏約4.5億元債務,因此受讓代價實際超過9億元。
“醉翁之意不在酒,或許中國建材此次打包交易真正急于脫手的可能是其房地產項目,這是其非主營項目,而且負債和經營情況更糟。”該人士表示,此前國資委早有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有序退出房地產市場,中國建材的壓力可能源自于此。而加入4家水泥公司的控股權轉讓,則讓這筆買賣看上去更加具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