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日前出爐的“三款科目”資金審計情況將“騙補”問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記者翻閱審計署此番公佈的違規使用資金問題及整改情況表發現,擠佔挪用、虛報冒領“三款科目”的348個項目單位,約60家企業是水泥製造企業,佔比近20%,涉及騙補資金超過8200萬。
而在這些水泥企業中,亞泰集團(600881,SH)憑藉違規獲得中央財政淘汰落后產能資金高達1080萬元,成為水泥行業最大的騙補“受益者”。
有統計數據顯示,亞泰集團近4年來獲得國家財政補貼總額約5.2億元。2012年公司凈利潤3.95億元中,如果扣除政府補貼2.68億元,業績僅有1.2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亞泰集團旗下公司騙補成立的話,這意味著其上市公司上一年度業績將受到影響。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多次聯繫亞泰集團董秘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一直以董秘不在為由表示不方面回應。而涉及這次事件的亞泰集團旗下公司黑龍江省亞泰集團哈爾濱水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的電話也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四年補貼亞泰集團5.2億
據了解,作為一家綜合類上市公司,亞泰集團以地產、水泥、證券為主業,并涉足煤炭、醫藥、商貿等領域。2007年,亞泰集團成為國家重點支援的十二家大型水泥集團之一,水泥是公司的一大支柱產業。
審計署公佈的“三款科目”資金審計情況顯示,亞泰集團旗下黑龍江省亞泰集團哈爾濱水泥有限公司在淘汰落后產能項目中,申報條件不完全符合淘汰落后產能項目條件,違規獲得中央財政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1080萬元。
對於這一事件的進展,審計署方面相關文件顯示“黑龍江省已出臺相關文件,要求對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申報材料進行進一步復核確認”。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多次致電涉及這次事件亞泰集團哈爾濱水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回應。
儘管亞泰集團尚未對這次騙補事件給出明確回應,但其公告顯示,該公司經常獲得淘汰落后產能和土地補貼等資金。
有報道稱,2012年亞泰集團計入公司凈利潤的財政補貼為2.68億元,2011年1928.63萬元,2010年2.45億元,計入當期非經營性損益的金額為1.25億元。加上2009年收到的1.08億元財政補貼款,亞泰集團近4年來獲得國家財政補貼總額約5.2億元。
高額補貼的背后,亞泰集團2012年的業績并不理想。其年報顯示,2012年公司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95億元,同比下降47.18%。如果扣除政府補貼2.68億元,那麼亞泰集團2012年的凈利潤僅有1.27億元。
與此同時,亞泰集團主業近來表現不佳。信達證券研究員關健鑫表示,水泥板塊是公司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佔比重接近60%。2012年,儘管水泥價格基本保持穩定,但由於下游需求疲軟,公司水泥銷售不盡人意。2012年公司銷售商品熟料304萬噸,同比下降47.86%,銷售水泥1308萬噸,同比下降2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