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得太快,走得也快。”對于黑龍江水泥企業而言,這或許是一個行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在2011年迎來行業高峰后,黑龍江的水泥行業迅速墜入低谷。按照黑龍江的施工期,6月份往后的3個月,是當地水泥的銷售旺季。但在5月底,黑龍江水泥企業熟料的庫存,甚至已經超過500萬噸。為了自救,東北三省各大水泥企業聯合決定從去年12月起到2013年4月各熟料生產線停產4個月。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奔赴黑龍江,試圖通過對特殊的水泥生產省份的調查,尋找當前我國水泥產能過剩的破解之道。
2011年迎來行業高峰
在哈爾濱市小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副總李維勇的辦公室里,懸掛著一張全國2000t/d以上熟料生產線分布圖(含粉磨站)。從這張地圖上可以看到,位居中國版圖東北角的黑龍江,在2010年,水泥生產線雖零星分布,但卻更像一塊待墾之地。
2008年,黑龍江做出重大決策:決戰三年加快公路建設,徹底打破交通瓶頸。據不完全統計,三年決戰總投資達1100億元的公路建設,對水泥的需求達到3000萬噸。
幾乎同時,黑龍江的高鐵、地鐵、高架橋、房地產等基礎建設同時開花,哈爾濱以及黑龍江的其他水泥企業,在2011年迎來了行業高峰。在黑龍江某大型水泥企業負責人看來,2010年前后,正是黑龍江水泥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抓住了4萬億元投資的尾巴,生產水泥成品的粉磨站大規模上馬。”
據黑龍江省建材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黑龍江的水泥銷量達到創紀錄的4320萬噸。而在2008年底,黑龍江省統計規模以上的水泥企業77家,水泥產量僅1968.21萬噸。
對于2011年水泥市場的火爆,在哈爾濱從事水泥行業工作四十年、原哈爾濱市建材局總工程師劉戍昆認為,“通過這樣一個年份(2011年),我們明顯看出,市場提前透支,高增長難以為繼。”
如今,黑龍江的水泥生產依舊火熱,只不過這里的水泥企業,已然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坐立不安。以小嶺水泥為例,2011年,小嶺水泥廠的年銷售量為105萬噸,去年降到了84萬噸,截至今年5月底,小嶺水泥的銷售量為17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