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改委、工信部正牽頭調研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重點將解決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造船五大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這標志著“去產能化”大幕正式拉開。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疲弱的消費需求嚴重制約了發達國家的復蘇進度,其家庭資產負債表遭受嚴重損害,居民消費總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資產的去杠桿化嚴重影響了這些國家既往的負債型消費模式。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留下的需求缺口很難補上,全球經濟都呈現出總需求不足的狀態。受外需萎縮、貿易壁壘、通貨膨脹、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出口產業受阻,激化了外需產業的產能過剩矛盾。
但產能過剩并非此次危機獨有。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的長期頑疾,歷史上,我國曾出現過兩次產能過剩:一是1996~1999年,出現產品積壓,工業企業開工嚴重不足。據統計,1996年末全國28種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有4成處于閑置狀態。據國家統計局1998年對9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的普查,多數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僅有10%。二是2005年至今,新一輪產能過剩問題凸現。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05年底有11個行業產能過剩,其中鋼鐵、電解鋁、汽車等行業問題突出,水泥、電力、煤炭等行業也潛藏著產能過剩問題。
從深層次看,我國的產能過剩既存在市場性“過剩”,也存在體制性過剩。除了經濟周期性波動帶來的產能過剩外,我國工業產能的過快擴張還與投資體制轉型、地方政府存在投資沖動、資金和資源價格扭曲等體制性矛盾有關。
此次產能過剩比以往更嚴重。產能利用率是考察產能過剩的重要指標。根據美國經驗,當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5%以上時,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當產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續下降時,表示設備閑置增多,產能過剩出現;工業產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時,為正常的產能過剩,低于81%時,為較嚴重的產能過剩。
與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相比,我國工業行業的產能過剩從局部行業、產品的過剩轉變為全局性過剩。在我國24個重要工業行業中有19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水泥等重工業行業產能過剩都是比較嚴重的。2012年,中國產能利用率為57.8%,這要遠遠低于1978年以來中國的產能利用率達到72%~74%的平均水平。
筆者認為,治理產能過剩,除了通過企業破產、并購和重組等壓縮生產能力,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等常規方式外,還應該從源頭上入手進行頂層設計,按照“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改革推動”的原則,建立產能過剩的長效解決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