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內地經濟經歷高速發展所衍生出來的后遺癥,過去中央曾針對個別行業推動大規模淘汰落后產能,力圖扭轉這正影響內地經濟前景的深層次矛盾。產能過剩除了涉及企業的自身發展,亦與地方政府為政績而推動有莫大關系,因此有學者認為,應去除以往依靠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同時要改變由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改由市場主導,只有真正把產業轉型升級,才能令內地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隨著近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內地經濟的確正慢慢從谷底回升,多位經濟學家亦出言力挺經濟正在好轉,且紛紛發報告上調對經濟前景的看法。
中金經濟學家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指,近期數據再度傳達向好訊號,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很大機會反彈,認為內需與外需都有改善,前者源于穩增長政策,后者源于發達經濟體復蘇。由于經濟活動有一定慣性,除非有不可預期的突然沖擊,總需求在短期內大幅惡化的可能性較低;他預計,7.5%以上較高的經濟增速將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雖然經濟明顯好轉,但內地經濟面對的中長期結構性問題始終仍然存在,倘若不對癥下藥,始終治標不治本。產能過剩是內地目前眾多行業正面對的難題,這源于中國有一種特性,就是當某個行業興起,大家就會一窩蜂盲目去做,2008年中央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就是一例,藉基建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令所有相關行業如水泥及鋼鐵等都大舉投資,結果經濟稍一放緩,就出現供大于求,導致產能過剩。
事實上,中國發展至今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這成長過程中累積了很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有專家曾指出,這些問題若得不到解決的話,內地經濟只會繼續面對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說白一點,就是現在的產能過剩局面。
國家統計局前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我們現在諸多領域都是產能過剩”。
歸因過去依賴投資
姚景源認為,產能過剩形成原因比較復雜,若從當下情況來看,部分是結構性過剩,部分則是周期性過剩。總括而言,始終是中國過去較長時間在依賴投資拉動經濟,這種舊增長模式造成。
問題就在于,任何一個投資項目終有完成的一天,一旦投資完成,建設完成,這個項目就形成供給,由需求變成供給。所以長時間依賴投資拉動經濟,一方面可以形成大量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亦會形成大量供給,而供給形成后,如果消費沒有相應跟上來,產能過剩就躲不過去了。現在面對的產能過剩,最主要原因就是長時間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形成大量生產能力,而大量生產能力形成后,社會上又再面對新問題,譬如出口受阻,過去中國出口增長都是20%、30%,今年6月卻降到負增長3.1%。國際市場需求一下子降下來,過去為20%至30%的出口增速,所形成的生產能力顯然就過剩。
那么一方面出現產能過剩,一方面又面對需求不足的環境下,該如何化解這個中矛盾呢?轉型升級就成為內地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重點。其實不難發現,內地過去多年高速發展,追求的都是規模,但質量及效益卻很差,因此過去不少學者都認為,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以水泥行業為例,中國目前有30億噸水泥產能,今年大概銷售23億噸至24億噸,但全球銷量還不超過40億噸,意味中國就占到一半以上,所以在這種產能過剩的局面,就出現行業打亂仗、價格下行,從而引起企業的效益下降、稅收減少,甚至工廠關閉等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