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制約著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特別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關鍵時點,處理好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
近日,國家頒布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未來五年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嚴重產能過剩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從細分的內容分析,《指導意見》根據行業的發展特點,確定了當前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八項主要任務。值得一提的是,該意見還提出了硬性任務,擬在 2015年年底前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
一般來說,產能利用率達到85%以上為合理的水平。若以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分析,則合理的利用率介于79%至83%之間。因此,國內更愿意按照80% 的產能利用率作為衡量行業是否存在產生過剩的標準。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業被國家點名為產能過剩最嚴重的五大行業。根據不完全的數據統計,當前鋼鐵的產能利用率在70%左右;水泥和平板玻璃的產能利用率約在74%上下浮動;而電解鋁和造船業的產能利用率也介于70%至75%的波動區間??梢?,上述五大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均在標準線以下。
從產能過剩的劃分類型來看,75%至80%的產能利用率屬于輕度產能過剩階段;70%至75%的產能利用率屬于中度產能過剩階段;而70%以下的產能利用率屬于高度產能過剩階段。若以上述不完全測算的數據分析,被國家點名的五大行業基本屬于中度產能過剩的階段。
其實,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適度的產能過?;蛟S對經濟的發展更加有利。畢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中,由于相應的市場機制非常成熟,且在市場的自我調節中并沒有過多的行政干預因素,因此當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時,基本可以利用市場自身的功能進行調節,而優勝劣汰是其穩定發展的基本原則。
然而,在中國,出現產能過剩后的結果卻完全相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過往地方的過度干預,從而導致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完全喪失。另外,地方政績與 GDP的掛鉤模式更是將地方的過度干預行為發揮至極致。更有趣的是,每當國家頒布一系列的產業振興規劃后,地方更是一窩蜂式地上項目。以前幾年的萬億提振項目為例,當時國家為提振經濟頒布了一系列的產業振興規劃。其中,以鋼鐵、水泥為主的產能過剩行業也在產業振興的范疇。于是,各地方瘋狂爭取項目、隨后陸續上新項目、大項目。在短時間內,相關的行業均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更有甚者,部分產能嚴重不足的產業竟然在短短一年時間左右成為了產能過剩的產業,這種發展模式在全球看來堪稱一大奇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