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極一時到陷入泥潭,河南水泥行業的悲喜如同微電影般快速演繹。定位長遠發展、進行轉型升級,或能讓水泥行業在過剩產能淘汰的大潮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更開闊的市場與視野。
“污染大戶”化身“凈壇使者”
垃圾處理讓水泥行業開辟出綠色市場,如能解決相關問題,或讓水泥企業成為垃圾處理的一把好手
從明年開始,鄧州市的部分鄉鎮或許再也不為垃圾處理發愁了。因為這些垃圾,將被當地的龍豐水泥廠變為燃料及原料,用以生產水泥。
按照設計目標,這個投資2000萬的垃圾生態處理廠,每年可以消化約5萬噸生活垃圾,并且為該水泥廠節省近1萬噸標準煤的支出。更主要的是,經過水泥窯的高溫煅燒,或可使以前難以處理的垃圾,幾乎不產生任何有毒污染而“憑空消失”。該廠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初步意向涉及5個鄉鎮近30萬戶的生活垃圾處理,一旦進入正軌,處理能力將達到目前鄧州市垃圾量的2到3倍。
這項始于2012年的改造投資,不僅讓該水泥廠減少了生產成本,更造就了從污染到環保的華麗轉型。據張先生介紹,由于水泥窯具有天然的高溫穩定環境,從200℃至2000℃的高溫,適合處置不同類型的垃圾,且在窯內停留時間較長,可以有效處理二惡英等有毒物質。而如硫氧化物等有毒氣體,則會被水泥自身吸收。“生活垃圾的重金屬含量很低,不會對水泥性能造成影響。而且水泥窯全封閉的特點,處理過程中產能的廢物會不斷被吸入回轉窯。燃燒產生的灰渣可以作為水泥原料的重要來源。這些特點,使得水泥窯幾乎可以將垃圾消化干凈。”張先生說。
事實上,利用水泥窯的高溫煅燒處理垃圾,已經開始在省內各地開花。在華新、中材集團等紛紛布局水泥窯協同處理項目的同時,各地市水泥企業也開始跟進落地,以求在垃圾處理方面能夠開辟市場。新鄉新躍水泥計劃在今年內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在降低粉塵排放的同時增加一條垃圾處理分揀線;鶴壁一家水泥企業也正在與當地政府進行協商,由水泥廠負責對垃圾填埋區域進行清理,而政府相關部門根據清理的“拓荒”面積,給予企業一定的補助。“如今水泥行業受到國家和省里多個政策的淘汰整合、找到一條轉型之路,不失為水泥企業的又一春。”該廠一位相關人士表示。
絕佳的“兼職”機會,讓水泥行業在步履維艱的現實境地中,找到了抽身泥潭的抓手。事實上,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在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這種處理方式早已成為常態。挪威規定城市垃圾全部運用水泥窯協同處理、法國超過7成的城市垃圾用于水泥窯焚燒、而在我國臺灣地區,每天也會有水泥廠垃圾回收專用車往返于市區垃圾堆放點收取垃圾并進行處理。在我國,傳統的填埋、焚燒處理方法惡端漸顯。據相關數據統計,2013年我國城市垃圾總量超過1.8億噸,近 700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面臨垃圾圍城的局面。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已超過80億噸,由此侵占的土地面積達到5億平方米。
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規定節能環保產業的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5%以上,預計到2015年其年總產值可達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業內預測,僅垃圾“熱處理”方式就將分享到超過1000億元的市場機會。業內人士認為,如能解決技術適應性、分揀方式以及處理標準等方面的問題,水泥窯協同處理方式,將繼填埋、焚燒后,上升為城市垃圾處理的重要一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