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中央財政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各地財政結合實際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持。要堅決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長效機制。
“化解產能過剩,要讓企業面臨家庭消費,而不是政府工程。要讓市場力量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在接受表示,行政調節很難徹底解決目前的產能嚴重過剩問題,根本的辦法還是依靠市場選擇,進行優勝劣汰。
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緊迫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于求的矛盾正日益凸顯,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表現尤為突出。
《意見》指出,2012年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勢必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
“我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的粗放增長方式。”曹建海表示,部分行業一直存在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沒有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導致行業無序競爭、重復建設嚴重;個別地方政府過于追求發展速度,通過廉價供地、稅收減免、低價配置資源等方式招商引資,助推了重復投資和產能擴張;
同時,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政策、規劃、標準、環保等引導和約束不強,投資體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不到位,導致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健全,市場機制作用沒能有效發揮,落后產能退出渠道不暢,最終導致產能過剩矛盾不斷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