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召開“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電視電話會議,水泥產能過剩問題被提及。事實上,早在2009年,水泥行業就被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產能。時至今日,這一問題仍未解決。
產能越淘汰越多
當前,我國水泥產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3.7%,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自此,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再次被國務院提了出來。
為了解決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今年10月1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在“關于化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方案” 中,明確提出要不斷提高水泥產品質量,逐步淘汰低標號產品,以此促使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退出市場。此后,11月4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再次就此事召開了電話會議。
據了解,早在2009年下半年,國家相關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已經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對當年9月30日前尚未開工建設的水泥項目一律暫停建設并進行一次性清理工作。然而,實際狀況是,水泥新增生產線越來越多。
有分析人士指出,自2009年9月30日至2012年年底,全國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已經高達7億噸,預計2013年新增熟料產能將有1億噸。
中國水泥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水泥熟料產量12.79億噸,熟料實際產能富裕37.6%,實際水泥產能富裕32.3%,已超出20%的合理范圍。該組數據還是在很多地區停窯限產的基礎上。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孔祥忠認為,水泥生產線之所以越建越多,與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需求有著直接關系。
不過,《意見》提出,要把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列為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將遏制重復建設、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由此,地方政府要想新增水泥生產線,就需要多考量一下了。
《意見》還提到要加快修訂水泥、混凝土產品標準和相關設計規范,推廣使用高標號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盡快取消32.5復合水泥產品標準,逐步降低32.5復合水泥使用比重。
據了解,32.5復合水泥就是低檔水泥,其所占的市場比重達到了65%以上。該種水泥多由部分小水泥廠生產,不合格產品居多。
有分析認為,逐步淘汰32.5復合水泥將大大減弱對無熟料的粉磨站企業競爭力。據了解,粉磨站降低成本主要依賴混合材摻加量和波峰波谷電價,取消32.5復合水泥不僅減少了混合材摻入量,而且也將無法享受綜合(行情 專區)利用退稅政策,導致粉磨站企業競爭力受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