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過程中,“產能過剩”的存在已經是業內共識,但是如何解決,則是各有說法,難以統一。畢竟,這已是一個困擾我省經濟多年的痼疾,“好上不好壓”才導致了全國性的產能過剩問題。好在,對于這一難題的求解,業界已達成共識——— 是時候相信并釋放市場的力量了。
放下GDP增長率包袱
2004年以來,我國已經開始遏制鋼鐵和水泥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但是未能阻止其快速擴張的勢頭。在采訪中,一位專家指出,只要以GDP的增長作為考核地方官員的主導因素,產能過剩就難以根除,因為這種GDP情結最直接導致的就是投資沖動。
以河北省的鋼鐵、水泥和平板玻璃產能為例。2006年至今年8月份,某鋼鐵大市淘汰煉鐵產能和煉鋼產能均超過2000萬噸,然而,他們的鋼鐵產量仍在增長,2012年全市粗鋼產量同比增加了2.09%。
早在2009年底,河北省建材工業協會就已確定水泥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有關專家預言:3年之后,我省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將會很嚴重。
同期,我省共有28條浮法玻璃生產線投產,另外還有數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已備案。省建材工業協會秘書長彭擁軍說:“如果全部項目投產,我省僅浮法玻璃生產能力就超過1億重量箱,因此我省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也不能再上了。”
然而,3年后,我省僅沙河市就年產平板玻璃1.2億重量箱,仍難避免“邊壓邊長”的怪圈。
河北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薛維君曾表示,四大原因相互勾連共同作用造成了產能過剩難以消解:一個是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妨礙化解,一個是過低的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鼓勵過剩,一個是消費者分層支持低價低質的產品,一個是唯GDP的政績觀保護過剩。
事實上,放下GDP增長率包袱,是我省今年在發展思路上的一個重大轉向。今年9月份召開省委常委會專題民主生活會以來,我省把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河北時的重要指示作為整改落實和建章立制的行動指南,及時調整了發展思路,放下了GDP增長率包袱,消除了經濟總量在全國排位的糾結,強化了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決心把精力放在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