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透露,環境稅方案已上報至國務院,正在按程序審核中。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上報的環境稅方案有望率先對廢水和廢氣兩個稅目征稅。而根據目前的排污費水平,環境稅一旦開征,其規模很可能會超過千億,預計環保類上市公司有望迎來一定的發展機會。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業內人士表示,劃定生態紅線,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最終還是要用價格杠桿來調節,通過資源稅和環境保護費改稅,這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征收范圍。其中,要在過去強調的“誰污染誰付費”原則基礎上,加上“誰破壞生態誰付費”,“誰使用資源誰付費”兩個原則。讓破壞者擔責,讓受益者補償,才能徹底強化生態保護。
專家表示,隨著我國對于生態文明的日益重視,環境保護稅開征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經顯現。目前制定環境稅法和開征環境稅的基本條件已具備了,因此應抓緊時間推出。
今年的國慶黃金周期間,華北地區的北京、河北大部分時間均處于霧霾籠罩之中,這令關注環境稅征收的社會輿論再度高漲起來。分析人士表示,環境稅之所以前后醞釀五年之久仍未出臺,是因為落實征收存在大量的阻力。一是當時看來,環境稅不是主要的稅種;二是最大的阻力來自企業,特別是工業企業。
據中證報報道,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目前環境稅征收是個非常好的時機。地方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壓力很大,除了加大環保核查力度外,征收環境稅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企業成本和環保投入,用市場化的手段倒逼,淘汰一些環保意識差的企業,減少政府用行政手段強制關停的“阻力”。據悉,提高稅率是環境稅制定的重點之一,和目前的費相比,稅應該收得更多,以實現對企業的制約。環境稅的征收應以稅務部門為主,環保部門進行配合。環境稅以費改稅為主,征收范圍包括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和噪音等在內的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據分析,目前上報的環境稅方案有望率先對廢水和廢氣兩個稅目率先征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