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剩”理論幾乎和經濟學一樣古老,它像一把高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企業家和政治家在決策投資時,想起來就會為生產過剩可能招來經濟危機而心有余悸、畏首畏尾。然而,迄今為止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發生過因生產過剩而導致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論”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不是過剩導致危機 而是危機導致過剩
生產過剩論早在馬克思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如果商品賣不出去,就會發生危機”等,幾乎成了天經地義的真理。但是,卻很少有人進一步深究:生產到底過剩了多少?商品賣不出去是在危機之前還是之后?過剩的過程是怎樣的?
如果在21世紀的今天,經濟學仍然不去考察所謂“生產過剩”背后的真相,就是對自己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首先,“生產過剩”在技術上就不存在可能性。生產出來而賣不出去的產品是存在倉庫里了?還是擺在了商店的貨架上?不管哪一種情況出現,工廠和企業都不可能繼續生產并囤積這種過剩商品,因為那無異于自殺。
庫存是一個“防洪堤”和閥門,它會把過剩商品攔截在市場以外,除了靠天吃飯的行業,現代產業和工業中幾乎找不到會因為盲目生產而大量囤積的商品。“豐田生產方式”甚至創造并傳播著零庫存的經營理念,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正在使整個生產線的零庫存成為可能。
有可能制造大量滯銷產品積壓的唯一生產方式,只有計劃經濟體制。只要存在具體的產權所有者,那么就沒有人會冒著企業倒閉的危險去盲目生產。
就宏觀而言,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證明生產過剩會導致經濟危機:1.危機前庫存持續增加; 2.物價不斷下降; 3.閑置商品的積壓逐漸達到崩潰的臨界點。
但從統計數據看,不論是美國1929年大蕭條,還是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前,市場狀態都非常正常,既沒有物價下降也沒有庫存增加。那么,為什么要把經濟危機的原因歸罪于生產過剩呢?道理很簡單,經濟學家們不知道經濟危機是怎么爆發的。
經濟危機期間出現的商品突然大量過剩,是金融危機后社會恐慌帶來的“恐縮”(恐慌性需求萎縮)造成的,如大蕭條期間,1930年比危機前的1929年美國鮮牛奶的消費量突然下降了3.2億磅,于是牛奶被倒進密西西比河就寫進了幾乎所有經濟學教科書;而同期咖啡的消費量下降了350萬公斤卻很少有人提及,因為咖啡還可儲存不必丟進河里。其他,認為1929年美國大蕭條期間,汽車、房子、摩托車、收音機、洗衣機、電話機也出現滯銷,完全是由于“恐縮”造成的,滯銷全部發生在金融恐慌之后,與大蕭條前的生產過剩毫無關系。
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哪一次經濟危機的爆發,能證明與所謂的生產過剩相關。不論金融界內部發生多大的動蕩,只要社會不發生恐慌、不出現恐慌性需求萎縮,就不會爆發經濟危機。1990年泡沫崩潰后的日本、2000年納斯達克股價崩盤后的美國、2007年股市大跌后的中國,都沒有爆發經濟危機就是明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