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 2014年定下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其中第二大任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提出以市場化理念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這可能為化解產能提供新思路。未來隨著去產能措施的實施,傳統產業供給端收縮加快,將催生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性機會。投資者可以從兩條主線來布局:一是產業資本退出機制正常化下,龍頭企業的估值修復;二是產能過剩行業產業鏈上的節能減排的技術企業。
去產能化迎來創新思維
中國的過剩產能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行情 專區)、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等行業。此前,政府化解產能的方式主要以“圍追堵截”為主,但效果并不好。從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的思路來看,本屆政府更傾向于用市場化的機制來化解產能過剩這一頑疾,這將會為去產能提供新思路。
上周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會議提出堅定不移地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地執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值得注意的是,會議中強調“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這意味著未來政府將更多的通過要素價格改革、加強環保和安全標準,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懲罰的等方式推動產能行業的調整。
此外,中央城鎮化會議提出的六大任務來看,城市化有序推進及“農工城市化”提出,穩定了行業的需求。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有望推動相應城市基礎建設投資,穩定了鋼鐵、水泥等行業的需求,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去產能所帶來的陣痛。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有一部分是由于市場周期性波動,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國市場化改革沒有到位,導致企業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規劃產能,而是按照行政命令來擴大投資。這種盲目擴張往往導致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最終形成結構性過剩。從這個角度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用市場化機制化解產能過剩將推進水泥、鋼鐵、船舶等行業的去產能化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