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經濟第一大省江蘇再次“率先”,不過,這次是“割肉”。
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調研與反復論證,江蘇成為了全國第一個祭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的省級政府。1月10日,江蘇省政府就方案向社會進行了公開通報。
江蘇涉及產能過剩化解的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四大產業。其中,鋼鐵行業生鐵、粗鋼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7%和76.3%左右,水泥行業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為87%左右、水泥粉磨產能利用率為68%左右,平板玻璃行業產能利用率為77%左右,船舶行業造船產能利用率為74%左右;除水泥熟料外,產能利用率均低于正常水平。
目前,涉及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普遍面臨利潤大幅度下滑,經營困難的局面。以鋼鐵為例,2013年1-11月,全國鋼企利潤總計約162億元,銷售利潤率僅為0.48%,其中主營業務利潤總計58億元,這意味著每噸鋼盈利只有4.2元。
上述四大產業被江蘇定義為“過剩”,與國務院既定的“嚴重過剩”表述亦有區別。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王志忠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全省產業在近些年來持續的“轉型升級”中已取得了效果,產能利用率優于全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的72%、73.7%、71.9%、73.1%和 75%,但低于世界水平的80%。
“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王志忠會后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交流時表示,《意見》出臺過程中近乎“割肉”。此外,盡管“定指標”是計劃經濟的方法,但也是目前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最好的抓手。
上述四大產業一直是江蘇的強勢和優勢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從其被壓縮的“產能規模”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和船舶分別為700萬噸、 1000萬噸、300萬重量箱和1000萬載重噸,總體上占到全國總指標的10%上下,這與江蘇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占全國比例處于同一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