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24小時不眠思考后,王志榮律師登上了紅眼航班。這次銀川的行程對他有銘牌式的意義:第一次為行業協會辯護。
“尼古丁能讓我更清醒。”預感這場官司意義重大,王志榮煙不離手。該案是全國行業協會成為被告的標志性案件,尤其是在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中,這是第一例,其審判結果將成為未來類似案件的風向標。
一包煙很快變成了半包,王志榮在銀川稍作休息后,馬不停蹄趕往中寧縣——一個不再因枸杞而聞名的水泥之城。過去,這里以“天下枸杞出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而著稱。而今,幾大水泥廠包圍了這座擁有10萬人口的縣城。
站在中寧火車站,映入眼簾的是不遠處的各種“煙霧”,這些都來自工業園區里的企業。
這個縣城的軸線不足10公里,沿線分布著兩個水泥廠,一個年產水泥100萬噸,叫中材賽馬;一個年產水泥240萬噸,叫寧夏瀛海。距縣城不足40公里的周邊,還分布著日產2500噸的青水賽馬水泥和日產5000噸的勝金水泥。
這只是寧夏水泥產能的一個縮影。
保守測算,截至2012年底,寧夏運營生產、主動關停、正在建設和獲批未建生產線的水泥產能達到2500萬噸左右,人均熟料占有量達3.3噸,人均水泥占有量達3.96噸,是國家控制標準的4倍之多,高居西部12省(市、區)榜首。
而這一現狀亦沒能擋住水泥產能越筑越高的圍墻——投資16億元、年產320萬噸、當地最大規模水泥項目在中寧縣開工。
從縣城出發,經過半個小時的山路顛簸,《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在當地出租車司機的指引下,來到了這個水泥廠所在地。廠區門口,一輛輛載滿貨物的卡車轟隆駛過,飛塵幾乎讓人睜不開眼睛。廠區內,機器運轉的轟鳴聲夾雜著員工列隊交接班的腳步聲。
“這是水泥廠的一期工程,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生產水泥熟料了,1月中旬大概可以產出成品。目前人手不足,已從其他公司調來員工幫忙,加快生產進度。”一位在廠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指向對面的一片空地,“二期工程馬上要動工了。”
這名員工的藍色工作服上,印著醒目的黃色“M”標志。這一標志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代表的是該水泥項目的操盤者——寧夏天元錳業有限公司(下稱天元錳業)。
不久前,這家公司以侵害名譽權為由,將中國水泥協會告上法庭。王志榮此行要應對的正是這場官司。
一封無音信
“地方政府在胡批項目!”年逾60歲的姚學忠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聲音在20余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回響。
作為寧夏水泥工業協會的第八任會長,姚學忠對天元錳業提出的“侵害名譽權”大為惱火:“當地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他們違規上了新項目,中國水泥協會只是如實反映情況,并沒有商業利益在里面,怎么能叫損害名譽權呢?”在他看來,行業協會組織如果連這種情況都坐視不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律師王志榮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姚學忠不斷抗爭的結果。
而姚學忠的一封無音之信,正是這場官司的導火索。
2012年4月,姚學忠從寧夏經信委退休后,在寧夏水泥工業協會換屆中被選舉為會長。“干了一輩子水泥,還是放不下。”他如此解釋。彼時,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凸顯。
為查清實際情況,姚學忠親自到企業進行摸底。天元錳業在建的水泥項目進入了他的視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