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霧霾等大氣污染治理。實際上,2014年全國地方“兩會”已相繼召開,地方 “兩會”紛紛把節能環保列為關注焦點,霧霾防治、水污染治理、生態紅線劃定分別是環保三大要務,不少省份和地區擬投入巨資加快節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華北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大氣治理為主;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則以水污染防治為主。北京與江蘇明確了大氣治理市場的投資估算,北京市4年內將投入7600 億元,河北則立下“軍令狀”治霾,各地相關區域節能環保產業有望獲得相應投資機會。由此,筆者認為,節能環保產業將在馬年扮演拉動經濟的新主角。
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意義重大
近年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引起普遍關注,并迅速成長為推動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興力量。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節能環保產業已進入了較高的發展階段,即國際化與可持續發展階段,且已進入技術成熟期,產業發展重點已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轉為源頭削減,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據統計,全球環保產業的市場規模已從1992年的2500億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多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遠遠超過全球經濟增長率,成為各個國家十分重視的“朝陽產業”。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全球環保市場的主要力量。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節能環保產業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已將節能環保產業列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 2011年12月20日國務院就公布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規劃》明確了“十二五”環境保護主要指標,即2015年比2010年的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8%,氨氮排放總量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8%,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降低10%,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上的比例增加 8%等。在去年8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即國發〔2013〕30號文中也明確指出,資源環境制約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解決節能環保問題,是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對拉動投資和消費,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節能減排和民生改善,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國發〔2013〕30號文還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再從更直接的意義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大范圍霧霾天氣持續在全國各地肆虐,其“罪魁禍首”—PM2.5與工業企業、發電站和供熱廠的燃煤關系密切。目前我國已經初具支撐煤炭實現清潔高效利用的主要關鍵技術,并實現了一批示范項目的建設和成功運行,未來大力推廣已經能夠對中國霧霾問題的解決形成關鍵支撐。所以,進入馬年,節能環保及相關產業已經成為廣大投資者的熱點。與此同時,節能環保類股票也成為了廣大證券投資者爭相投資的品種。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目前,資本市場正在刮起一場“特斯拉”旋風,新能源概念股廣受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