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認識產能是怎么形成的,離不開國際大背景。實際上中國很大一部分產能是在世界第四輪產業轉移過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說中國產能的形成、產業的形成、產業體系的形成,是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巨大的產能。
在市場調節下,適度產能過剩是有利的,可以促進行業技術進步,提升管理水平。然而嚴重產能過剩,特別是水泥這種資源能源依賴性行業的嚴重產能過剩,會對社會資源造成巨大的浪費。主要危害有四點:一是加劇了市場的惡性競爭;二是給環保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三是對資源造成了比較大的浪費;四是產品質量難以得到控制和保證。
近年來,國家對水泥行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導向出現了措辭的變化:一開始為“控制總量”,后來為“抑制總量”,再后來為“遏制總量”,最近這次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這些措辭的變化從側面反映了水泥行業發展的變化。從過去的要求控制,演變到了非控制不可的程度。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總產能是30.7億噸,人均水泥產能高達2噸,從發達國家發展歷程來看,從來沒有經歷過這么高的產能過剩。而水泥行業的盈利能力,自2011年達到歷史頂峰后便開始下降。2011年1噸水泥可以賺50多元,目前在20元左右。總體來看,水泥的總產量是在增長的,而盈利能力是在下降的,這就是一個行業產能過剩的具體表現。
造成產能過剩的根源
適度的過剩是市場經濟規律決定的,可以優勝劣汰,可以使社會平均利用率發揮作用,從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所以,適度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但是,過度過剩、絕對過剩、行政性過剩,就不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了,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行政過度干預的產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