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氣候變化政策研究部博士馮相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加大城鎮化進程,未來數年內我國可能還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水泥新增需求。同時,水泥廠氮氧化物減排緩壓也亟需結構調整。
2012年我國大型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設計產能16億噸,占總產能的90%以上,熟料實際產能12.9億噸,熟料產能過剩37.6%,;水泥設計產能28.9億噸,實際產能21.84億噸,水泥產能過剩7億噸,占32.05%。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水泥產量的需求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這些需求的分布并不均勻,將以西部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待開發地區為主。
馮相昭說,水泥產品受其運輸距離限制,銷售半徑較小,通常在200km以內。我國水泥產能最為集中的幾個省份相對經濟比較發達,城鎮化相對較高,未來新增水泥需求空間很小,水泥產能過剩的情況難以得到緩解。而急需基礎公共設施建設的部分西部省份水泥產量較低,本省水泥產品可能出現短缺,還需要外部省份供給。因此我國水泥行業將出現局部地區產能嚴重過量而部分省份水泥產品短缺不足的現象。“這一方面導致了部分優秀資源的閑置浪費,另一方面也使部分省份水泥行業的產量不高,但是溫室氣體和常規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馮相昭說。
結構減排是實現水泥行業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
據馮相昭課題組下地方實際調查顯示,我國水泥行業的技術水平在國際上已經處于比較先進的地位,企業對于提高能效水平的各類節能技術改造都比較積極,都會在企業資金允許的范圍內想方設法進行節能技改。
不過馮相昭表示,以現有的大型新型干法生產線而言,在沒有出現重大技術突破的前提下,技術改造的節能降耗減排空間已經很小,過于強調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水平會使減排邊際成本大幅上升。在單位產品能耗和排放水平難以大幅下降的前提下,緩解我國水泥行業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壓力的重要手段便是嚴格限制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嚴格實行等量替換或減量替換原則。
最后馮相昭總結說到,淘汰落后產能,強制化零為整,推進水泥行業的兼并重組,堅持等量置換乃至減量置換原則,有效緩解我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減少我國水泥產品生產總量從而減少水泥行業整體的溫室氣體和常規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是水泥行業協同控制的首選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