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因限电而施行的“错峰生产”与现在广州天气好,叫停“雾霾险”是否有必然联系呢?“错峰生产”对医治环境污染到底有几分功力。
错峰生产是否是解决雾霾的方法之一?
今年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两会期间,针对全国雾霾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关于促进构建北方四省一区(黑、吉、辽、蒙、冀)水泥和采暖错峰生产协调机制的构想”的提案,提案很快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支持并有几十个政协委员联名签署。
“错峰生产”这一机制是针对北方雾霾而提出的,而我们有目共睹的严重雾霾地区是京津冀地区。京华时报讯,1月1日到29日,京津冀地区雾霾中检测出大量危险有机化合物,北京雾霾日数为24天,仅有5天不是雾霾日。另据中新社 呼和浩特12月25日报道,在中国各大城市为应对“雾霾”而苦不堪言时,一度“洁身自好”的内蒙古,今冬首现“雾霾”。
京津冀实行“错峰生产”合情合理,水泥行业在内蒙立足也早有历史,而今冬首现雾霾就被列入“错峰生产”行列,对雾霾环境的防治,是不是有些牵强?另据天气网《中国城市雾霾天气排名表》2月份数据显示中国城市雾霾最严重的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东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陕西关中地区等地,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多城市PM2.5爆表。我们在上述信息中可以看出,雾霾最严重地区的矛头依然是京津冀地区,并没有黑吉辽及内蒙古地区。
山水集团党委书记陈学师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观点指出:从全年的排放量来讲,‘错峰生产’确实可以降低一定的排放量,但这只是治标,采暖季过了,企业再投入生产,雾霾又回来了。
我们不得不质疑“错峰生产”对环境保护的效用究竟可以起到几分?
假如国家明令错峰生产,会带来哪些影响?
错锋生产涉及到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和产业布局,采暖季的长短、水泥产能的实际情况、市场运作、企业自身需求等等,需要得到政府、协会以及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错峰生产自提上议案后一直未出来政策施行。如果国家明令错峰生产,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当前很多水泥企业为了在春季建筑施工开始时抢到市场先机,即使在水泥需求的淡季也进行生产囤积。如果施行错峰生产,在春季建筑施工开始时会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令人担忧。
相较于水泥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大企业在运行能力、仓储承压等运作方面都会有些优势。若错峰生产施行,这些原本在水泥需求淡季的冬天进行存储的企业,大可在渐入冬季时就着手准备库存。与此之前无异。甚至会出现在未入冬时就出现雾霾,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使雾霾时数加长。
而中小企业若也如此效仿大企业,可能会因库存压力而使企业运作出现一些问题。反之,若不走囤积居奇的路子,或使中小型水泥企业在春季水泥需求回温时因没有足够多的库存量,而造成利益损失。
除此之外,黑吉辽在没有达到雾霾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政府这种看不见的手过分干预东北地区的水泥市场,将会给东北水泥市场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想而知。
大胆猜想
北京和天津水泥厂施行当年首钢搬迁政策。在河北环境所能承受的情况下,使京津水泥厂搬迁至距离较近的河北地区,水泥企业的集中,利于企业强强联合,加强区域控制权,同时也便于水泥企业的统一管理。在搬迁过程中,淘汰掉达不到环保部排放标准的企业,这样也就不会给河北的环境带来更多的负荷,反而为河北省水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