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九江晨报》爆出的“九江水泥市场市县割据”引发笔者对水泥行业垄断的思考。
在市区的“华新”水泥销售点,记者向销售人员表示,想运几吨水泥到湖口。对方立即表示,没法接下这笔生意,只会做市区里的生意。记者一再追问原因,对方却一直闭口不答。之后,记者询问了数家水泥厂,得到的答案一致。其中一名销售人员表示,即使买走水泥,依旧有人要查这水泥是哪家卖的。不光是湖口不卖,都昌、瑞昌等等其他县市的水泥生意,他们都不会接。看来,这似乎已经成了九江水泥市场的一个潜规则。
九江市场人为“割据”难免会让人怀疑水泥企业涉嫌价格垄断。
种种莫名其妙的冲动 叫我继续追寻
我们从2010年1月6日世华财的《江西水泥收购以实现区域垄断》报道中了解到,2010年1月5日江西水泥发布公告称,2009年12月30日,公司拟以4,665万元收购林玉发等七个自然人持有的华盛水泥90%股权。本次收购有利于公司对福建市场的巩固和拓展;收购的完成使公司市场半径得到延伸和扩张。
水泥价格持续提价,使公司2009年全年业绩下降幅度收窄,并于同年的10月和11月上调价格2次,均为10元/吨。11月达到305元/吨,较5-8月的275元/吨,上升了10.91%;12月继续上升至320元/吨。公告称有望在2010年一季度维持高位。
当年江西水泥收购所在区域的水泥企业,是为了实现区域垄断的战略目标。但是另一方面,这次的区域垄断是将其它小股份进行并购,那么垄断会不会因此而出现企业兼并重组的现象呢?换言之,大企业或借此机会进行“大鱼吃小鱼”的暗箱操作。
凡事求个明白 算是本性难改
江西水泥在2010年1月5日发布的公告里表明立场。所引起的价格垄断是在产能过剩的行业背景下产生的。当年通过与中国建材进行战略合作,与南方水泥共建新的生产线已经难以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只能通过兼并江西省内的中小水泥企业,才有望实现公司2010年底水泥产能达到3,000万吨目标。
事实似乎已经水落石出,无独有偶,2013年04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产能过剩危机升级,协同限产涉嫌垄断”一文里的水泥企业家指出,水泥产能过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前些年东北企业不懂得自保,恶性竞争使很多企业走向破产的边缘。为了生存,东北企业开始效仿南方搞起“协同停磨”, 即到了冬季所有企业把水泥磨关掉,只生产熟料,等到来年再集体投放市场。
产能过剩真的是水泥行业出现市场垄断的罪魁吗?
我们可以在近日爆出的“九江水泥市场人为割据,涉嫌价格垄断”里清晰地看到,这起水泥市场垄断案是由于企业之间瓜分市场蛋糕引起的。由于城市建设的加速,九江水泥需求量飞速增长,许多水泥公司都进入九江,想要分得一杯羹,这其中既包括海螺、鑫山等大型公司,也包括一些不出名的小公司。就是这么一块大蛋糕,让他们挤破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