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水泥產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3.7%,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多年來都在呼吁要控制水泥產能,政府也多次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卻難逃越治理越過剩的怪圈: 2008年~2012年,全國水泥熟料總產能增長了110%。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
重復利用產能置換指標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達1714條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水泥研究部主任高智表示,國發38號文出臺后,2009年至今有200多條水泥熟料生產線沒有拿到國家批文而違規建設,其中大部分是拿到地方批文的。但2009年之后水泥的審批權在國家發改委,拿地方批文也是屬于違規的。
2009年9月,國務院批轉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發38號文),水泥審批權由之前的地方政府上收到國家發改委。這是當時被行業評價為“有史以來對水泥行業發展最嚴厲的一個文件”。
據中國水泥協會統計,在審批權未“下放”的情況下,水泥生產線卻越遏制越多。“38號文”發布后至2012年底,違規新增水泥熟料產能近3億噸,約占2012年底水泥熟料總產能的18.7%。2009年~2013年水泥熟料產能新增加了7.4億噸,產能增長了80%。截至2013年底,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累計1714條,設計熟料產能達17億噸。
為何越淘汰越多?
地方政府起了“關鍵”作用
多年來行業都在呼吁要控制水泥產能,政府也多次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卻難以逃脫產能越治理越過剩的怪圈,地方政府在里面起了“關鍵”作用。
一是利用產能置換,多次重復利用置換指標,或以小換大擴大產能規模。
高智表示,國發38號文出臺后,很多省提出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產能,但存在重復利用指標的現象,產能越淘汰越多。淘汰落后產能變成一紙空文。
早在2008年,國家發改委提出產能置換,讓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關停落后產能。產能置換就是如果淘汰落后產能,就可以獲批新的產能,新產能的效率較落后產能會更高。
二是淘汰落后產能以粉磨站產能代替熟料生產線產能,并且存在同一個產能被多次淘汰的現象。
水泥產能分為熟料生產線和粉磨站,但是粉磨站不生產水泥熟料。水泥生產過程是先生產熟料,然后再粉磨成粉,就變成水泥,因此粉磨站并不是有效的水泥產能。
高智表示,2008年以前立窯(落后的水泥熟料生產線)的產能5億噸,這些年累計淘汰5億~6億噸,現在立窯產能還有兩億噸,所以不知道每年淘汰的產能數據是怎么計算的。
此外,越治理越過剩的另一個重要癥結則是由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造成的。
首先地方政府對水泥行業缺乏管控,因招商引資而放松審批。湖北省建材工業協會秘書長周豫鄂表示,關鍵是地方官員都有招商引資的任務,一個水泥項目往往有好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人民幣投資。
其次是水泥行業短期盈利快,吸引了大量不了解行業現狀的民間資本進入。周豫鄂表示,企業應該對水泥行業有長遠的認識,水泥需求量未來將要下降,而且水泥行業是高耗能行業,對環境也有影響。
最后是大型企業為擴大市場份額進行非理性投資。部分企業為搶占資源建設生產線,造成了局部地區嚴重的過剩,整個行業獲利空間被大大壓縮。像前期由于大企業看好新疆地區未來的發展,蜂擁而入新建生產線以搶占市場份額,結果產能過剩使得水泥價格一直跌至谷底,行業虧損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