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過剩,但賺錢
4月24日中午,山水集團濟南黨家莊廠區門口,四五輛罐車等著裝水泥,這與2011年徹夜排隊的景象今非昔比。
在山東省水泥產能最集中的棗莊,3月份,仍有水泥廠的主力生產線停產檢修。年后,主導企業中聯上調價格10-20元/噸,但實際成交價格并未漲上來。
山東的水泥價格多年來全國較低。棗莊市建材工業辦公室主任秦虹告訴記者,目前棗莊噸水泥售價260-300元之間,比鄰近的國內水泥第一大省江蘇還低40-50元。2012年末到2013年上半年,受房地產調控和基建放緩等影響,棗莊水泥產能利用率不足70%。
全世界60%的水泥產在中國,而山東曾是我國連續多年的水泥第一大省,2009年至今才降到全國第三。2013年,山東省熟料產量 8896萬噸,人均929公斤,已超出工信部2010年《水泥行業準入條件》“人均熟料產能900公斤省份,停止核準新建生產線”的紅線。2013年,山東省水泥產量1.62億噸,去掉1.1億噸的省內需求,有5000萬噸需要出省,而舉目四望,周邊省份都已過剩。
奇怪的是,過剩還賺錢。山東省建材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2013年,山東水泥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878億元,利潤80億元,效益在全國同行業最好。
山東省經信委原材料產業處副處長岳文勝分析幾大因素:省政府2008年以后對新上水泥項目實行“等量置換”,總量控制較好,目前全行業熟料產能利用率80%,好于全國水平,過剩還不嚴重;山東水泥技術、管理水平較高;山水、中聯兩家大企業市場占有率60%,產業集中度高,有利于市場穩定、保持利潤。
記者獲悉,水泥行業不同于玻璃、鋼鐵,水泥停窯損失不大;水泥又是短半徑產品,容易在區域內達成“限產保價”的協同。“停而不賠”,讓過剩表現不那么明顯。
這一輪淘汰誰?
從2003年至今,水泥至少經歷了三輪調控。但這一輪的過剩,化解無疑更難:該淘汰的落后立窯都淘汰了,剩下的都是先進工藝,淘汰誰?
“沒有落后了,可以重新定義落后。政府可以提高環保、能耗、產品質量和安全生產標準,然后加強監管,一視同仁。”山水集團黨委書記陳學師建議。
過去淘汰落后,政府往往以窯型、設備大小論英雄,回頭看看卻值得反思。淄博魯中水泥有幾座新型半干法建通窯,是在立窯基礎上,在代表國家履行斯德哥爾摩國際公約過程中,用新技術進行了一系列改造提升,能效、排放標準、產品質量并不差于旋窯,且正在處理城市廢棄物,但一直面臨去留之爭。 “是立窯不假,但并不落后,為何要拆掉?”一位業內人士不解。
“淘汰3米以下磨機”也帶來一定副作用。“企業的磨機越換越大,熟料就那么多。目前淄川區有29家粉磨站,開機率不足50%。”淄川一位節能監察人士告訴記者。
“這一輪化解過剩產能,國家和省沒有限制工藝、裝備大小,而是傾向于多用環保、能耗、產品質量標準等法律手段,靠市場機制去解決問題。”岳文勝告訴記者,“比如能耗不合格,可能動用差別化電價甚至懲罰性電價,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市場。”
企業建議,政府也要把握好產業布局。有的水泥企業過于靠近城市、或建在生態保護區,該關停的應該關停。“等量置換”還不夠,應該“減量置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