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東水泥入主秦嶺水泥四年之后,曾經被宣布破產重整的秦嶺水泥依然深陷巨額債務的泥沼。更為重要的是,秦嶺水泥與大股東冀東水泥的同業競爭矛盾一直沒能解決。為甩掉包袱,冀東水泥不得不主導秦嶺水泥的“賣殼”大戲求生。而近日,秦嶺水泥正式公布了新的重組方案。
業內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指出,盡管此次重組擬注入中國再生資源開發公司(以下簡稱“中再生”)18億元資產被業內普遍看好,但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變身后的秦嶺水泥仍有可憂之處。
重組四年再賣殼
地處陜西省銅川市的秦嶺水泥曾經是當地國有水泥龍頭企業,但在2009年的時候就因為巨額債務及虧損被法院宣布破產重整。當時,一心擴張的冀東水泥以兼并者的姿態吞下秦嶺水泥。誰知秦嶺水泥最終成為了冀東水泥花錢買來的一個“包袱”。
資料顯示,秦嶺水泥當時的出讓方為耀縣水泥廠,出讓的股份數量為6266.42萬股,每股轉讓價5.33元,轉讓總價3.34億元。此次交易完成的時間為2010年6月,交易完成之后,加上法院陸續劃轉的股份,冀東水泥的持股數量一度高達1.92億股,占比29%,成為秦嶺水泥大股東。
控制秦嶺水泥之后,冀東水泥曾承諾向其注入在陜西的水泥資產。但最終因擬注入資產屬于上市公司冀東水泥,而遭遇分拆“死結”。此后,秦嶺水泥原有資產以及新建的一條水泥生產線所累積的巨額債務,以及不斷加劇的虧損,讓其越來越成為冀東水泥的巨大包袱。 資料顯示,2012年,秦嶺水泥因非主營收入實現凈利潤1112.61萬元,并實現脫帽。但2013年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1億元。
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冀東水泥入主后,發現秦嶺水泥負擔沉重,尤其是在遭遇注入資產難題后,遂產生包裝賣殼念頭。在此過程中,曾投資2.6億元新建一條4500噸熟料生產線,以求做大資產量,未來賣個好價錢。但在資產增加的同時,負債也暴增。資料顯示,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秦嶺水泥總資產22.3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6.23億元;但總負債高達21.95億元,資產負債率上升為98.32%。
放手與不放手一直是冀東水泥糾結的事。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秦嶺水泥在陜西目前仍占有8%的市場;另一方面,巨額債務與巨額虧損又難以化解。尤其是在秦嶺水泥與冀東水泥還構成同業競爭的情況下,冀東水泥不得不盡快選擇放手秦嶺水泥。
事實上,在中再生介入秦嶺水泥前,秦嶺水泥就不斷地傳出被借殼消息。有知情人士表示,最初欲借殼秦嶺水泥的公司大都為陜西省內企業,當地政府最初也比較傾向省內企業借殼,并熱衷充當媒人,比如傳聞中的西鳳酒。但此后,由于白酒行業遭遇寒流而告吹。
放手也不意味著黯然離場。上述業內人士分析,冀東水泥最終將以較高價格出售其持有的秦嶺水泥股權,然后,以所得利潤購買秦嶺水泥的資產。該人士表示,冀東水泥基本上等于白賺了個秦嶺水泥。
據4月29日秦嶺水泥公布重大資產出售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預案(以下簡稱“重組預案”)顯示,除了秦嶺水泥定向增發收購中再生18億元資產外,冀東水泥擬以2.75元/股向中再生轉讓1億股秦嶺水泥,可獲得收益2.75億元。也就是說,上述收益已經基本收回冀東水泥曾經的重組投入3.34億元的大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完成后冀東水泥仍持有秦嶺水泥8500萬股。而按照目前5元/股的價格,仍有4個多億的市值,未來其擇機減持,將直接獲益。同時,交易后冀東水泥將以3000萬元買入秦嶺水泥原有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