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精神,積極有效化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實現江蘇工業經濟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化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的意義
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我省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同樣存在產能過剩問題。2012年,我省鋼鐵行業生鐵、粗鋼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7%和76.3%,水泥行業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為 87%、水泥粉磨產能利用率為68%左右,平板玻璃行業產能利用率為77%左右,船舶行業造船產能利用率為74%。上述4個行業除水泥熟料外,產能利用率均低于國際水平。
產能過剩,勢必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專門就此作了重要講話,提出明確要求。我省必須從全局和長遠考慮,定計劃、定指標、定時間表,針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出臺有效化解的具體實施方案,把有限的要素資源引導和集中配置到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長點上,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產業整體素質。
二、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按照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原則,堅持尊重市場規律與改善宏觀調控相結合、堅持開拓市場需求與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堅持嚴格控制增量與調整優化存量相結合、堅持完善政策措施與深化改革創新相結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因地因企制宜,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和淘汰一批過剩產能;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長效機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二)主要目標。
通過5年努力,初步建立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過剩行業產能預警體系和監督機制基本建立。現有產能過剩行業的產能規模得到有效控制,產業布局基本合理,產能結構得到優化,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發展質量明顯改善,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水平明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經濟效益明顯好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鋼鐵行業。全省壓縮鋼鐵產能700萬噸。行業前5位企業(集團)粗鋼產能集中度提高到75%左右,通過兼并重組形成5家左右粗鋼(鋼材)產能超千萬噸的鋼鐵企業集團;布局結構更加合理,沿海地區產能占比明顯提高;先進產品產值比重提高到50%左右;行業經濟效益水平明顯提高,行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水泥行業。全省壓縮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產能1000萬噸以上。水泥生產企業數量減少100家以上,行業前10家水泥生產企業集中度達到60%以上。培育1至2家擁有礦山、骨料、水泥生產、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完整產業鏈的大型企業,增強全行業市場競爭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平板玻璃行業。全省壓縮普通平板玻璃產能300萬重量箱以上。調整產品結構,壓縮普通平板玻璃生產,提高深加工玻璃和特種玻璃比重。
——船舶行業。全省壓縮船舶產能1000萬載重噸。優化品種結構,開發海工裝備、節能環保型船舶、特種船、LNG船、內河新型標準化船等高技術產品。優化區域布局,鼓勵南通、泰州、揚州三大造船基地內的產能重組,將南通、泰州初步建成國際先進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進一步提升集中度,力爭5至6家船舶制造企業進入世界造船業前50強,其中1至2家進入前10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