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業由于產能過剩、污染程度高等原因,目前逐步成為結構調整的重點行業。不少企業正在嘗試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與工業廢棄物,希望藉此實現綠色轉型升級。
就在5月份,以國家發改委為首的七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垃圾及產業廢棄物工作的意見》,水泥窯協同處置物體廢棄物自此有了紅頭指導文件。
有了眾多水泥企業響應,資金方面的鼎力支持自然不在話下,并且還得到國家發改委、環保部、住建部等官方支持,水泥窯協同處置的發展前景似乎已成定論。然而,實際上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還存在一些現實困難,一方面是水泥企業對政策、政府補助方面還沒吃透;另一方面,行業外對水泥“摻和”垃圾處理持有不同見解。
政策支持迎來黃金期
水泥回轉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主要利用水泥窯的高溫焚燒垃圾,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分選焚燒,先將生活垃圾進行預處理,將可燃物與不可燃物分開,再分別作為替代燃料或替代原料加入水泥窯處置;另一種是間接焚燒,不通過分選,直接將生活垃圾用單獨的焚燒爐焚燒,焚燒后灰渣和煙氣引入水泥窯系統利用。
國務院曾于去年印發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文件中提出的目標:力爭到2015年完成水泥窯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生產線比例達到10%。
截止到2013年底,我國投產的垃圾發電廠有180家,垃圾焚燒爐約350臺,全年燒掉垃圾約4000萬噸,發電總量約112億度,地方政府和中央財政的補貼共計約51億元。相比較,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投運設施約12臺,消納處理垃圾總量約180萬噸,獲得地方政府補貼約1億元。
市場潛力龐大,再加上不久前引發的垃圾焚燒爭議,水泥窯協同處置似乎正迎來黃金期。一些水泥業著名公司,如華新水泥、中材集團、金隅水泥、海螺水泥開始在在上海、湖北、貴州、廣東、湖南、河南、重慶等地陸續布局。
根據統計數據,我國在建、擬建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項目約有130余項,投資規模達55億元,涉及水泥企業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及其他廢棄物的處置,年總處置能力達1000萬噸。到2017年,僅華新水泥就擬在珠三角投資建設5到10個生活垃圾預處理工廠,處置能力達到200萬到300萬噸/年,全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總量可達到2000萬噸/年,占全國1/10的生活垃圾。
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開始積極推動當地的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項目。如貴州,近期針對中建材貴州西南水泥公司水泥窯協同治理生活垃圾項目進展緩慢的問題,省環保廳約談該企業負責人,要求該公司高度重視水泥窯協同治理垃圾項目,啟動可行性調研、環評等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動工。
湖南省住建廳提出,生活垃圾處理作為全省“兩供兩治”(城市供水和供氣、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優先鼓勵采用焚燒和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加快推進設施布局和建設。
2013年底召開的湖北省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鄉生活垃圾專題協商會上,湖北省政協以報告形式向省委省政府建議:盡快調整相關規劃,為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鄉生活垃圾提供運用和發展空間,組織編制地方標準,科學選擇處理技術,引導水泥窯協同處置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并承諾對協同處置項目在財政、用地等方面予以傾斜和支持。


